前言:最近整理舊卷,不意發現當年任職台灣日報的邊欄舊作,有幾篇細讀之下,仍然十分吻合目前的政治情勢。可見六年來,兩岸僵局依然原地踏步,沒有絲毫妥協的跡象,越讀越難過,索性再將它貼出來。

一年多前,英國前首相柴契爾夫人說了一句讓歐洲人傷心透頂的話。她說:「英國的悲哀來自歐洲。」憤怒的法國人立刻回敬說:「歐洲的悲哀才是來自英國。」

紫契爾夫人這句話,道盡了英國人魂牽夢繫著、由英國清教徒在大西洋彼岸建立的美利堅家園。英國的外交政策唯美國馬首是瞻,即便在美國與歐盟的利益衝突上,英國也屢屢呼應美國立場,與歐盟唱反調。

沒辦法,血濃於水。雖然世界超強美國從來沒有說過「美國只有一個」,或是要求英語系國家遵守「一美原則」,但英語系國家在外交立場上的一致性卻是國際舞台不爭的事實。

這是很簡單的文化和種族情感,而藉著美國的超強地位,英語系國家的人民雞犬昇天,只要脫口說英文,就高人一等。

這種「盎格魯薩克遜文化霸權」看在華人眼裡,只有豔羨與落寞。看看別人,想想自己,我們同文同種的華語人口少說十二億,到現在也只能吸吸「五千年光輝文化」的安非他命。九七大限之前,聽說中國政府要來了,香港上流社會人士先去拿張外國綠卡再說;台灣人成天擔心中國要武力犯台,有錢有勢的台灣人也先到海外置產找後路。

中國人成天高喊「二十一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二十一世紀果真來了,自己人比誰都怕中國。在這種情況下,「一個中國」的教條有什麼驕傲可言?

秦始皇統一中國已成歷史,「統一」不再是屬於二十一世紀的語彙和概念。只要中國的崛起能讓華族大家庭的成員雞犬昇天,誰說一定要統一?經濟文化的統合或結盟不是更符合二十一世紀的政治潮流與概念?再不濟,也有同文同種的利益認同做後盾。

文化和利益的認同,比任何帝制的口號更具號召力和凝聚力,這是民主思潮和帝制心態最大的差別。(原載 2001-01-08台灣日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馬賽克女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