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o-lovers.jpg 

〈紐約愛情故事〉是我極為喜歡的一部電影,它的魅力在於故事真實到讓人喘不過氣來,雖然它是虛構的。

 

像大部份的好電影一樣,本片佳評如湧,罵聲也不斷,有人甚至中場離席以示憤怒。他們憤怒的原因在於誤以為是一部浪漫愛情片,進了戲院才知道電影不但不浪漫,還冷血得要死。他們一方面感覺受騙,一方面又不齒劇中人之間的相互隱瞞與背叛,這冒犯了他們想像中的理想愛情。這些失望的觀眾只差沒痛罵「盡是一群無恥的狗男女!」

 

這不能怪觀眾,人生本來就是應然與實然的戰爭。「應然」指的是「應該要怎樣」,是一種道德;「實然」指的是事情的本質與真相,並非反道德,而是無關道德。人們追求應然的烏托邦,卻又在冷酷的實然裡摔得鼻青眼腫。「應然」的擁護者對人生滿懷憧憬,碰到挫折容易感覺憤怒,認為自己遭到了欺騙;勇於面對「實然」者縱然較少感覺受騙,他們深知世事本來就是如此,但他們對人生也許從此帶著嘲諷。 

 

「應然」的擁護者與「實然」的論述者是兩種不同的人生態度,他們之間的差異並不下於有神論者與無神論者之間的衝突,這兩種人對話起來根本雞同鴨講,無法對焦,前者看待世事的態度離不開道德,後者不以道德看待世事。

 

〈紐約愛情故事〉的主題無關道德,它揭露的是一種愛情的實然,難怪激怒了那些追求理想愛情的觀眾。這些觀眾憤怒的並不是電影本身的藝術風格或敘事技巧,而是電影裡的故事招惹了他們。在他們的心目中,愛情就應該是彼此人生的唯一,從此相愛不渝,牽手一世,白首以終。

 

他們的憤慨一如我看好萊塢浪漫愛情片的感想。這些浪漫愛情片的主客觀條件早就被編導團隊設定好,劇中人只是設定條件下的白老鼠,然後按著既定的公式來個皆大歡喜的結局,真正的上帝是編劇,他想讓故事多圓滿就多圓滿。難怪我看〈羅丹薩的夜晚〉會想砸電視,因為劇情白痴到把上帝當傻瓜,你想怎樣就怎樣?

 

這世界上多的是不完美的愛情與不圓滿的人生,非關道德,沒好什麼好指控,更不需要覺得整個世界都欺騙了你,那是你自己沒認清。

 

諷刺的是,對某些「應然」的擁護來說,道德性的言說只是一種習慣,不是守則。兒時鄉下有個鄰家女孩,她每次看到村子裡一位身陷不倫的女子,總會當街大罵她「不要臉!搶人家丈夫!」兩人好幾次差點當街打起來。有一天,這個女孩去外地工作,也愛上有婦之夫,她從此沒再回鄉,不敢露臉。她偶而在外地碰到同鄉,也是遠遠就躲開了。

 

我無法斷定哪一種人生態度好,也許在出生的那一刻,性格和荷爾蒙就決定了你是哪一種人,教育和際遇只是強化你的傾向而已。

 

---------------

相關閱讀:愛情只是溺水之際的浮木?──紐約愛情故事(影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馬賽克女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