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a8d1586ebf8f   

世界很大,到處都有動人的故事在發生,歸功於我國片商多元化的選片和取材,使我們也能看到阿富汗這個遙遠國度的電影。在現實生活上,阿富汗這個國家幾乎不可能與我們發生任何關聯,但世界是一個村落,即便陌生與遙遠,我們也可以透過電影所訴說的故事,彼此關懷呼應,並藉此產生人文和智識上的共振與共鳴。
 

我們必須承認,電影的題材有輕重之別,阿富汗電影〈幸福招呼站〉(Kabuli Kid, L’enfant de Kaboul)固然以笑聲貫穿全場,訴說的卻是極具重量的故事,那是阿富汗人的國仇家恨與回教僵化教條下的禁錮心靈。在電影院裡,我跟著觀眾一直笑,走出電影院,我卻發現自己眼眶紅紅。

 

本片的英法文片名其實是〈喀布爾小孩〉,敘述在阿富汗首都喀布爾開計程車維生的卡勒德有一天在車上撿到一名男嬰,男嬰其實是一位戴著回教面紗的女子故意留在車上,於是卡勒德抱著這名嬰兒四處向有關單位求援,希望幫助嬰兒尋回生母。 

故事的結局雖然缺乏令人驚奇的戲劇性,毋寧是藉著卡勒德抱著小孩尋找生母的過程,來凸顯回教極端教派塔利班政權垮台後的阿富汗現狀。這個歷經戰火與回教教條催殘後的國家像是一部零件都已毀損的老舊機器,國家雖然已經自由化,完全沒有進入狀況的官僚體系卻讓整個理應幫助人民解決問題的行政體系動彈不得。 

喀布爾當然有警察局,也有孤兒院,大家卻都愛莫能助,因為阿富汗的社會問題龐大複雜到沒有單一的機構或個人可以解決。連國際救援組織的人員都幫不上忙,最後也只能建議他到電台廣播,好讓男嬰的母親前來領回,國際救援組織唯一能做的,只是提供一百美金給嬰兒的母親。求助無門的卡德勒只能抱著嬰兒像無頭蒼蠅一樣四處亂竄,笑料也由此而生。 

阿富汗面臨的困境除了戰火遺留下來的政治問題,還有回教僵固的教義對人民心靈的禁錮。卡勒德畢竟受過大學教育,雖然沒有畢業,至少觀念相對開明,因此他對蓄鬍的父親說:「塔利班都垮台了,幹嘛還蓄鬍?男人留鬍子看來就顯老。」他也對戴面紗的女乘客說,女性戴面紗幹什麼?天氣這麼熱。

 

卡勒德反對蓄鬍和面紗的理由無關意識型態,純粹是很實際的動機。很顯然,編導試圖利用卡勒德的實用觀點來對照回教教條的專制與不知變通。儘管如此,和外面的世界比較起來,他還是保守的,例如女兒想和爸爸一起放鴿子,卡勒德卻對她說:「這不是女孩子做的事。」更諷刺的是,儘管卡勒德反對女子戴面紗,妻子陪他去電台時,也必須戴上面紗,因為人言可畏,整個社會的衛道力量不是任何個人可以抵擋。

 

有別於另一部阿富汗電影佳作〈追風箏的孩子〉風格上的沈悶與冗長,〈幸福招呼站〉手法上的舉重落輕更見功力,這要歸功於本片對白的俏皮詼諧。這也難怪,本片導演巴爾馬克.阿卡姆據稱十五歲就隨家人流亡法國,並在法國完成電影專業養成教育。想必深受法式對白的影響,本片對白上的輕盈滑稽就充滿了法式風格的魅力,與美國嚴肅電影的沈重及好萊塢商業片的廢話連篇恰巧形成強烈的對比。

 

誠然,法國人處理沈重題材的舉重落輕,有他們獨到的地方,阿卡姆顯然得到了真傳。批判並非凸顯問題唯一的良方,有時帶著一點幽默和悲憫,後座力會更強大。

 

本片據稱是阿卡姆的第一部劇情長片,所謂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沒有,第一部作品就有如此功力和表現,阿卡姆應該是一個值得期待的國際新星。

 

 -----------------

 

 相關閱讀:

 

阿富汗電影〈追風箏的孩子〉影評在這裡:http://lindyeh.pixnet.net/blog/post/25238737

 

阿富汗電影〈迢迢上學路〉影評在這裡:http://lindyeh.pixnet.net/blog/post/2505449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馬賽克女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