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iker.jpg

雖然台灣的影視產業瀰漫著一片前進中國的呼聲,不過種種跡象看來,似乎前進中國的呼聲有多高,觀眾反抗的力量就有多大。

首先,從票房看來,台灣觀眾對於中國近些年引以為傲的大製作電影並不怎麼捧場,腳本和技術水平俱佳的〈集結號〉,台北票房只有區區十萬,可謂慘淡;中國去年勢如破竹的大片〈建國大業〉,台灣觀眾興趣缺缺,以致遲遲未有片商引進的消息;中國叫好又叫座的商業片〈非誠勿擾〉的台北票房也不過163萬,令片商失望。

即便是這些年在中國發展有成的台籍導演陳國富,最近挾著衣錦還鄉的光環帶回電影〈風聲〉,此間的反應也平平,台北票房不過1,029萬,全台票房根據 X2的原則,不過兩千萬出頭,離他所期望的五千萬有不小距離。陳國富對於台灣鄉親的不捧場,應該頗感落寞吧。

 cape_7.jpg
(恆春角頭洪國榮主席,可惜沒看到他的台客包)

諷刺的是,留守家園的導演魏德聖和紐承澤,卻雙雙重押台客牌而中了竹仔尾。〈海角七號〉的全台票房超過五億台幣,以老萬華黑道為題材的電影〈艋舺〉本周末上映三天的全台票房已經突破五千萬,會不會追上〈海角七號〉尚不得知,不過以目前好評一面壓倒負評的口碑看來,〈艋舺〉熱應會延燒一陣,殆無疑義。

這兩部電影的共通點,都是取材台灣草根社會的庶民生活。〈海角七號〉是以地方政治生態為背景,帶出了失意歌手阿嘉藉著一場音樂會圓夢的勵志故事;〈艋舺〉則是以老萬華的黑道生態為背景,帶出了五個青年血淚交織的折翼青春。這兩部電影的共同點,是呈現了令一般觀眾感覺親切的草根臉譜及庶民生活的樣貌,電影中的人物仿佛是我們里鄰的角頭鄉親,甚至是鄰家的不良少年。這些親切又真實的臉孔,透過好看又有娛樂性的故事,讓台灣觀眾產生了共鳴。

這使我想起一篇光華雜誌近期的報導,指出〈艋舺〉製片人李烈當初赴中國募資,由於中方要求修改劇本,李烈拒絕之餘,只好鎩羽而歸。如今回看,李烈的堅持是對的,少了中資的奧援,拍片經費可能比較拮据,卻多了一份創作的自由。

雖然〈海角七號〉和〈艋舺〉這兩部電影的題材都無關政治,但兩片大賣的現象透露出來的訊息卻是政治的,至於如何解讀,就端看大家的見解囉。

  taiker_01.jpg
(恆春台客水蛙,聳擱有力)

不惟如此,上周末與〈艋舺〉硬碰硬的中國電影〈孔子〉,雖然也是大製作,又是由魅力天王周潤發擔綱,詎料登台上映,也被〈艋舺〉重毆成傷,發哥的魅力非但沒有發功,他若知道〈艋舺〉的票房,恐怕心裡忿忿吶喊道:早知道我也要演台客!

更慘的當屬台籍導演朱延平執導,台灣兩大天王周杰倫與林志玲領銜演出的〈刺陵〉。這部電影雖有中資撐腰,票房和口碑卻慘不忍賭,PTT那些很貧嘴的鄉民說,〈刺陵〉究竟算中國片還是台灣片,兩岸正在互推。

可見前進中國固然可以當做選項,卻不是挽救台灣影視產業困境的萬靈丹,或唯一的出路。有人因為前進中國而發光發熱,也有人留守拚搏而開創佳績。

當然,海角和艋舺的成功,並不意味台客牌一定每打見效,邊際效用遞減的法則相信也適用電影產業。如何再闢戰場,尋找嶄新的題材,帶給觀眾嶄新的觀影感受,遠比複制或抄襲他人成功題材來得高明,雖然也比較辛苦。

最後順便偷偷一問,敝國新聞局是不是有規定,凡台片一定要有同性戀,違者罰款?哈哈,快跑,同志別朝我丟寶特瓶。

註:本文票房資料取自開眼電影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馬賽克女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