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ne 現年約 23 歲,是北藝大的學生,有一次她在我家裡吃飯,我告訴她,我常在野外採木耳,她的眼睛登時睜得很大,說,野外的東西能吃嗎?我說怎麼不能吃?我也常在野外摘野菜呢。她的眼睛就睜得更大了,她說她和朋友們去野外踏青,壓根也沒想過野外的東西能吃。

她還想起高中時代,一回軍訓教官上野外求生,宣佈要帶學生在校園裡尋找可食的野生植物,她當時和同學都覺得納悶,心想,教室週遭的植物能吃嗎?由於校園遼闊,據稱那回教官帶她們採了不少野菜,也教導她們如何生火野炊。

我和家長聽了笑呵呵,家長說,在農業出現之前,我們的祖先都是在野外尋找食物呢。這不能怪 Jane,她是城市長大的小孩,生活經驗距離鄉野太遠,鄉下來的孩子,對大自然的知識想必豐富得多。

即使在農業發達的今天,野菜和農作物其實也是兩條平行線,兩者並行不悖。在我所來的鄉下,一到野菜和野菇怒發的季節,農人常會採摘來市場賣。我家雖然沒有種田,由於母親常買,我對野菜和野菇始終不陌生。

野菜和野菇的愛好者分為兩派,一是家傳派,一是自學派。前者是自幼得自家庭的醺陶;後者是因著後天的興趣,靠著圖鑑學習而來。在野菜方面,我顯然是家傳派,我母親愛吃的野菜,我幾乎都認識。

當然啦,我也有圖鑑,畢竟小時候常吃的野菜就侷限於家鄉常見的那幾種,如果妳想認識更多,非靠一點後天的自學不可。

昭和草俗稱山茼蒿,相傳二戰期間,日本天皇(一說是皇太子)顧及台灣食物補給的問題,而令軍機在上空灑下大量種籽,因此每逢季節來臨,台灣總會有滿山遍野的山茼蒿。是耶非耶?有請日本通考據一下囉。

昭和草並不是我們鄉下最初始的野菜,我兒時在鄉下並未聽過、也未見過。它開始風行,大約始自我高中時代(1970s末期),那時隔壁鄉──楠西鄉梅嶺的山區餐廳開始大量出現清炒山茼蒿這道菜。之前,我家鄉常見的野菜是龍葵和過貓,連龍鬚菜都是很晚很晚以後才開始在鄉間餐廳風行。

因此踏青郊遊,偶然在路上發現山茼蒿,數量少的話,摘回家沒意義,就讓它在原地傳播種子吧;如果數量多,我就會採一些回家,但我會遵循前人的方法,只採嫩芽,以便讓它繼續長。

對了,這個深秋季節的山茼蒿都有小花苞,沒摘除乾淨,下鍋會苦。這種野菜帶有茼蒿一樣的辛香味,為防誤採,聞一聞會比較保險。

 

veg_03.jpg  

 

veg_02.jpg 
(連我的盆栽都會長山茼蒿) 

  

veg_03.jpg 
(碰到滿山遍野的山茼蒿時,三兩下就可以摘到一大袋)
 

 

veg_04.jpg 
(清炒蒜蓉就很好吃了)

 

veg_05.jpg 
(加到麵食裡面也很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馬賽克女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