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fession.jpg  

青少年時期有一種獨特的邪惡,這是其他生命階段所沒有的,中國文化大革命時期紅衛兵的出現,就是召喚這個年齡的犯罪力與摧毀力。這個年齡不知天高地厚,他們的犯錯又每每得到社會的包容,因此這段時期的邪惡被視為犯錯,而不是犯罪。但日本電影《告白》(Confession 2010)顯然不這樣想,這部電影的主題意識似乎認為,邪惡就是邪惡,年齡絕對不是藉口,既然整個社會都對青少年犯罪抱以特別的關愛,受害的老師只好訴諸自力救濟,以等量回報的手段為自己索回正義。

《告白》改編自同名暢銷小說,我沒讀過原著,就不討論小說,而是單純將電影版當成一個獨立的作品來看待。而如我多次說過,當一部電影改編完成,它也就有了獨立的生命和地位,必須與原著切割開來。

當校園霸凌的問題在日本(甚至全世界)令所有大人束手無策之際,我有理由相信,《告白》呈現了編導團隊對青少年邪惡的看法與態度。更諷刺的是,電影中的受害者與報復者是一名教師,而教師在社會上所承受的道德期許更甚於一般人,社會大眾期許他們對走入歧途的學生付出更多的關愛與心血,然而當一位傳道授業的老師的女兒被自己的學生所殺害時,她內心的交戰與掙扎可想而知,如果訴諸法律,兩位青少年不但會得到輕判,社會也會期望她以最大可能的範圍來原諒學生,甚至是以愛來感化他們。

是啊,當受害的是別人,而不是自己時,我們總是期許受害人能夠原諒。但,《告白》沒有這樣做,《告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如果真實世界裡的青少年也像電影裡的犯罪少年一樣,不把生命當一回事,殺害一個幼小生命的理由,只是要證實自己與別人的不同,甚至殺害一條生命的理由只是出於一種惡作劇的心理,那麼社會一味包容的結果,可能只會造成更進一步的禍害,因為沒有一個大人敢冒大不韙,正色警告這些青少年:你要為你自己的行為付出代價!在這種愛的氣圍裡,犯罪成了青少年的權利。

因此,當這部電影代表日本角逐83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時,我一點都不看好,能進入九強,我都感覺意外了。理由很簡單,當今電影的主題意識是政治正確,而在青少年問題上,當今的政治正確是愛與感化,這部以大人對青少年展開無情報復為故事大綱的電影,在此次奧斯卡落馬,是自然不過的事情,而它能晉入九強,可見它在藝術技巧上的分數有多高。

不過我相信這部電影如此獲得觀眾的激賞,主要是它獨特的影像能力、精巧無比的敘事技巧、濃厚的故事、緊湊到令人喘不過氣來的節奏感。相信看過導演中島哲也的前作《令人討厭的松子的一生》的觀眾,必然已經對中島不同凡響的影像能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能也是透過本片而開始入門欣賞中島哲也的電影。由於兩片的題材不同,敘事的手法也不盡相同,很難比較出高下,但兩片絕對都是上乘之作。

我承認這是一部佳作,但實在是陰暗到令人難以面對了,因此我很難說我喜歡它。相較之下,我比較喜歡《松子》。

 

娛樂價值:★★★★
人文深度:★★★★
劇本     :★★★★☆
對白     :★★★☆
演員     :★★★★
整體     :★★★★

全世界都尊重智慧財產權,只有中國和大馬的網路老鼠還不知恥,除了偷還是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馬賽克女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