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de.jpg  

現在的導演都有一大堆政治觀點要表達,國際重大影展幾乎可以視為政治觀點發表會,雖然言之有物,有時看起來還滿累的。尤其碰到你的政治觀點和電影的政治立場並不一致,這時看起電影就如坐針氈了。商業片當然也常常有政治立場,例如宣揚地球暖化的災難片,又如凸顯物種平等、生態環保的《阿凡達》等等等等,不過和影展的嚴肅電影比較起來,商業片的政治立場就淡化得多,有的根本就不明顯,例如目前正在上映的科幻片《啟動原始碼》(Source Code 2011),如果硬要說它有什麼主題意識的話,那就是把握當下的愛情,當然,還有美國電影的核心價植──親情。

不過親情和愛情在本片都只是支線而已,電影的重心還是利用主角一次又一次地返回火車爆炸案最後那八分鐘的現場,去調查炸彈客到底是誰?故事的訴說方式是採取懸疑片的舖陳法,一點一滴去拼湊故事的全貌,為什麼主角一開始出現在火車上的時候,女主角似乎和他很熟,而他卻根本不認識她,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像這樣一點一滴讓觀眾去拼湊故事全貌的方式,其實是帶有風險的。說故事的技巧欠佳、或者故事過於單薄乾澀時,不但容易激怒觀眾,也會讓觀眾失去耐性,例如我看台片《獵豔》時,心裡就是充滿這樣的不耐。

但《啟動原始碼》就完全沒有這樣的問題,電影引導觀眾去拼湊故事全貌的方式邏輯而有條理,故事本身的節湊緊湊不說,故事本身也飽滿,有血有肉,幾乎是一開始就被劇情所吸引,之後就是順著線索的舖陳一步步進入狀況,好看極了。

電影當然也賣弄「誰是炸彈客」的懸疑。而像所有偵探片一樣,電影總會點到幾個有嫌疑的人物,其中一個萬年公式就是:電影會誤導你去鎖定一個看起來最有嫌疑的人,而答案揭曉的時候,當然不是他。本片很明顯地讓觀眾去相信在火車上撿到皮夾的那位年輕人就是炸彈客,連我也上當,我也是從一開始就認定那位年輕人就是炸彈客,沒辦法,劇本掌握在編劇的手裡,他要誤導你去鎖定什麼人,你真是一點輒都沒有。

不過炸彈客的身份揭曉時,老實說,也滿有說服力,只是電影從頭到尾都極力隱藏那位乘客,讓我們不會注意到他,最後才用那只掉落的皮夾來自圓其說。雖然我們明知這是編劇的詭計,但是沒辦法,誰叫編劇的大權掌握在別人的手裡呢?

所以,請記住,在大玩「誰才是兇手」的遊戲裡,觀眾絕對玩不過編劇,因為劇本是他在編,不是你在編。所以,認了吧,只要有說服力,又能自圓其說就好。

當然,做為一個科技白痴,科幻部份的劇情是否夠邏輯、夠嚴謹,這都是我沒有能力判別的。這部份只好就教於專家了,要我說出個所以然,根本是問道於盲。

總的來說,這種故事好看又無意識型態負擔的電影,就是消除疲勞最好的娛樂工具了,工作繁忙之餘,能看一部這樣的電影,夫復何求?

娛樂價值:★★★★☆
人文深度:★★★☆
劇本        :★★★★☆
對白        :★★★☆
演員        :★★★★
整體        :★★★★

全世界都尊重智慧財產權,只有中國和大馬的網路老鼠還不知恥,除了偷還是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馬賽克女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