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tterflies.jpg  

這個夏天的西洋電影非常文藝,看過了伍迪艾倫的《午夜.巴黎》,懷想1920s那個以巴黎為中心的藝文黃金年代,再看看奧斯卡荷蘭女導演寶拉凡德奧斯特執導的《黑蝶漫舞》(Black Butterflies, 2011),講述南非詩人英格麗瓊蔻(Ingrid Jonker)短暫、卻多姿的悲劇一生,以及她與南非小說家傑克寇柏(Jack Cope)的愛恨糾纏,並管窺南非1960s的文壇一隅,真是一場文學的宴饗。

南非語(Afrikaans)是一種荷蘭方言,南非的白人主要有荷裔和英裔,在白人少數統治時期,基本上荷裔掌握政權,英裔掌控經濟命脈,故以南非語為官方語言,以英語為共通語。英格麗是荷蘭裔,以南非語創作詩詞。不過本片是英語片。

我不是詩的讀者,不敢評論她的作品,然而,即便是透過中文翻譯,即便只是螢幕上破碎的詩作片段,相信凡對文字敏感的影友,必然也會為她充滿詩質的語言所感染。

在維基小事閱覽了英格麗的生平,難免覺得電影淡化了她和父親之間的關係,她自小生活在貧困,即便後來父親將她們姐妹接來同住,她也沒有真正被父親所接納,而繼母的態度,電影中則完全保留。這大概是傳記電影的難處吧,由於當事人或者其子孫還在人世,影片一方向要對劇中人保持基本的敬意,不敢隨意月旦人家,然而這一保留,就減損了力道,有時甚至語焉不詳。

父女之間的愛恨,恐怕也是影響英格麗作品的因素之一,她對黑人民權的人道關懷,除了基於本然的惻隱之心,恐怕多多少少也出於對父親的反抗。

英格麗與父親之間的隔閡,是她成長過程裡的一大傷痕,但這傷痕終其一生都沒有弭合。既然得不到她父親的愛,她轉而在其他男人身上尋求彌補,甚至對愛需索無度。可惜她的第一次婚姻歷時很短,她和首丈丈夫彼得凡特分手。這時大她二十歲、又致力對抗種族隔離制度的南非小說家寇柏出現了。寇柏之於她,是愛人,是同志,恐怕也是父親的化身,隱含著強烈的戀父情結的傾向。可惜寇柏遲遲不願給予承諾,她轉而投向另一個(或者許多個)男人的懷裡。

英格麗的父親進入政壇之前,也是作家身兼主編。他在南非白人政黨「國民黨」(Nationalist Party)擔任類似文工會首腦的職務,專責檢查南非的文學作品。在某一次的國會演說裡,他拒絕承認英格麗是她的女兒。

英格麗週旋於許多男人之間尋找歸宿(或自我麻醉)的行為,被她的父親斥為「爛貨」;她對生活極端浪漫又不負責任的態度,恐怕也令她的父親傷透了心,父女的和解之夢更是遙遙無期。

她對愛與關懷的需索無度,使她的性格更加病態,終於使得她的愛情成了對方的負擔。她的兩位親密愛人──寇柏和另一位小說家安德列布林克都曾先後抱怨,說他們被英格麗掏空,而無法創作。

飾演英格麗的荷蘭知名女演員卡莉絲凡荷登在本片裡的表現傑出,較諸她在《陪妳到最後》又更上層樓了。她所飾演下的英格麗儘管充滿悲劇性格,她的詮釋總是恰到好處,既不過度煽情,又充份到位,加上她的美貌,是一位充滿光芒的女星。

凡悲劇的人生,必導自於極端悲劇的性格。我相信真正的英格麗瓊蔻的性格,必然十倍戲劇化於電影中的描述。總之,英格麗於三十二歲那年投海而死,據稱他的父親聞訊說:「他們可以再將她丟入海裡,我也不在乎。」英格麗的心碎與她父親的心死,應該是造成她悲劇人生的核心裂痕所在。

當然,這一切都是得自維基所透露的生平,以及本片的所持的角度而得來的印象,真實的英格麗的詩與愛情的世界,相信有著令人們窮盡畢生的追尋,也難以得到全貌的迷離與複雜。

  

娛樂價值:★★★☆
人文深度:★★★★☆
劇本        :★★★☆
對白        :★★★☆
演員        :★★★★☆
整體        :★★★★

 

 全世界都尊重智慧財產權,只有中國和大馬的網路老鼠還不知恥,除了偷還是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馬賽克女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