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時值春暖花開,中、低海拔林地上的大樹基部可能已經悄悄長出美麗的肝色牛排菌。根據遠流出版的《野菇圖鑑》,這種飽滿多汁的中大型菇出現於春天及秋天,常出現於殼斗樹木基部的樹洞。雖然此菇的美味指數在北美地區毀譽參半,卻深深獲得法國人的喜愛,手邊多本法國圖鑑都推薦此菇的食用價值,其中有一本以刀叉數目來標示美味程度的圖鑑還給予兩付刀叉的評等(頂級是三付)。

此菇幼嫩時外形像牛排(諸君覺得像嗎?),因此北美人士稱它為Beefsteak mushroom(牛排菇)、Beefsteak fungus(牛排菌)或Beefsteak polypore(牛排多孔菌)。它也只有幼嫩時期可食,老熟就會纖維化,據說味道會變差。我在網路上看到幾位北美網友對此菇不感興趣的原因,主要是覺得它口感奇特,又有酸味,因而棄之不取。誠然,此菇吃起來脆脆的,像幼嫩的花瓜,又像脆脆的松坂豬肉,而且帶有微酸,口味保守者恐怕不易接受。

02  

03  
(菌孔是乳白色,受傷會流血)

04      
(牛排菌切片狀,要我命名,我會叫它叉燒肉排菌,實在太像叉燒肉了)

05  
(這是我的晚餐,是半朵的份量,另外半朵在家長的盤子裡。受傷會流血的菇菇,烹煮之後通常會變黑,看起來就沒那麼美味)

哈哈,不用羨慕我經常有好菇吃啦,想吃好菇不太難,趕快去買一本《野菇圖鑑》(周文能、張東柱著),最好合力把它買到缺貨,這樣《野菇圖鑑》第二冊的出版就有望了。須知,這些年在野外踏青所碰到的菇菇,不認識的比認識的還要多。而同一種菇菇到了國外,外型總有一些變異,加上各國緯度和氣候條件不同,同一種菇菇的著生條件就不同,因此在台灣賞菇,就非台版圖鑑不可。隨著國內賞菇人口的增加,現下的遠流圖鑑已經不敷使用,第二冊的出版已經勢在必行。

大家一定會覺得好奇,是不是我採回來的菇,家長都會接受?那可不一定,對於那些他所認識的可食菇,通常他一看就知道,不需要浪費時間去說服他,說這菇菇吃了不會死,又是多好吃。例如這牛排菌,他一看就說,小時候他爸爸偶而也會採,他一點也不陌生,佐馬鈴薯的作法還是他教我的,說是我婆婆當年的做法。

至於像是雞肉絲菇(蟻巢傘),由於歐洲並無發現紀錄,是他陌生的菇菇。去年我開始採集時,他態度謹慎,看我吃了幾次沒有上吐下瀉,才同意食用。他隨後也承認雞肉絲菇確是好吃的菇菇,他也頗喜歡。

春天來了,百菇也開始復甦,再來幫《野菇圖鑑》打廣告,協助催生《野菇圖鑑》續集。如果本部落格相關文章中的菇名有誤植,那是因為台版野菇圖鑑不夠用的關係,不是我太兩光。哈哈,好藉口!不過好吃的菇菇我是不會看錯的,大家要對我有信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馬賽克女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