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dnight  

曾經愛過的人想必都會同意,愛情的熱度只會走下坡,不會走上坡,真實描繪愛情面貌的電影也如此。過了相遇那一刻的天旋地轉,接下去的相知相愛都只是狗尾續貂,目的只是勉力維持當初那份驚心動魄,或者履行當初曾經給予的承諾而已。任憑我們如何努力掙扎,過了砰然心動的那一刻,面對日常生活的庸俗面目,愛情的張力只會日趨鬆馳。在漫長的親密關係裡,最美妙的莫過於「墜入愛河」那一瞬間,過了那一刻,那份心弦緊繃的張力再也不會回來了。

看過《愛在黎明破曉時》(Before Sunrise, 1995)、《愛在日落巴黎時》(Before Sunset, 2004)及《愛在午夜希臘時》(Before Midnight, 2013)系列,可能有些人也會和我一樣,覺得二、三集雖各有可觀之處,畢竟比不上第一集的清新有趣。因為第一集描述的是他們墜入愛河的過程,而青春是如此無羈,他們天馬行空無所不談,談童年二三事,談初戀,談自己的失敗戀情,甚至還聊宗教、信仰及抽象廣義的人生。最後一個去賒了一瓶紅酒,一個負責偷酒杯,然後在公園草坪渡過僅有的一夜。對曾經年輕過的影友而言,那彷彿一幕青春失樂園,曾經擁有,但僅供憑,因而更添唏噓。

難得我猜對了第二集的結局:傑西沒有去趕飛機,他留在巴黎和她共渡了幾個春宵,當時心裡雖然也偷偷想過,可能兩人會在席琳的小公寓裡大炒幾天幾夜,以發洩累積九年的相思,沒想到傑西在第三集就大辣辣承認了上述的情節。可見紅塵男女的行為模式大抵相同,只要有一點線索,就能引起眾人的共鳴。

但導演避過這一段最戲劇化的過程:幾天幾夜的烏山雲雨之後,席琳懷孕了,於是傑西決定告別不快樂的婚姻,與席琳牽手,他們並定居巴黎。這原本是一般兩性愛情電影最感興趣的部份,因為它充滿愛恨與衝突,爆點連連,觀眾不容易喊悶。然而這個邊走邊談系列無志於此,相反的,它再度呈現給我們一個平凡日子裡的平凡情節。

時光荏苒,傑西和席琳這對夫妻帶著傑西與前妻的孩子一起應邀到希臘渡假,此時,兩人都已是年過四十的中年人。接著因學校的開學,前妻的孩子先行離去,留下傑西與席琳一家在希臘渡過最後的一天,本片的故事就是這最後一天的景況,兩人的話題也就聚焦於婚姻與兩性課題的亙古戰爭,故事的格局也就變得更小了,畢竟身陷柴米油鹽之際,還必須分神與前妻角力,沒有太多閒暇來探討真理與人生或是戰爭與和平。

席琳變成一個老是覺得自己為婚姻付出較多的事業犧牲者,而滿腹牢騷,也動不動揶揄傑西的女性粉絲們(這一幕真是令人發毛,所以千萬別對已婚名人表達仰慕,料不得家中的另一半已經打破三罈醋缸,還被人當笑料調侃)。相形之下,傑西的性格從第一集開始,就有著一致的連貫性。他的個性很耐斯,席琳發飆的時候,他總是那個道歉者和安撫者,好像只要事情不對勁,就覺得一切都是自己的錯。

不過千錯萬錯,都錯在傑西認了當年的偷吃。希臘的最後一夜,一切進行順利,除了談及是否搬回美國就近照顧前妻的小孩,夫妻有點小爭吵以外,兩人已準備在飯店客房裡享受沒有孩子在旁邊干擾的清靜,誰知道就在席琳一再逼問傑西當年於紐約舉行讀書見面會時,是否和某女性紛絲一夜春宵時,對婚姻過度自信的傑西竟然承認了。完了,一切都毀了,前輩一再告誡的禁忌:寧願讓另一半猜死,打死都不能承認的事,他竟然招了。於是劇情直轉直下,席琳穿上衣服,離開了客房,留下獨自沮喪的傑西。

總之,傑西踩到地雷。親密關係一路走來,有甜蜜也有爭執,有溫馨也有冷戰,許多不愉快的事情不知不覺就埋下了各式大小地雷。因此前輩一再警告不要翻舊賬,道理在此,一翻,就可能又踩到地雷。而地雷的威力有多大,還真料不定,踩到地雷之後,還要看雙方善後的意願以及危機處理的能力。小小的地雷如果演變成長期的冷戰,也可能把人炸得粉身碎骨,平時看似情深意濃的一對,也可能宣告分手。

席琳翻舊賬,偏偏傑西大意招供而引爆一場危機,幸而傑西趕緊追出去善後,當夜幕越來越低垂,我們看到席琳越來越氣消,看樣子這個意外事件將會歸於平靜。只不過傑西的招認不知道會不會變成日後的地雷,又動不動變成席琳翻舊賬的題材,如果有一天傑西已經厭於危機處理,那就只好看著辦了。

漫長的親密關係,有多甜蜜,就有多脆弱,其中暗藏了許多不足為外人道的黑洞,不慎跌進去,就爬不出來了。因而我們偶然會看到某些感情良好的夫妻或伴侶,某日驚傳分手,你還來不及弄清楚內情,對方也懶得說明,反正夫妻間的狗屁倒灶一言難盡,要解釋也解釋不清,那還得從盤古開天說起呢,親密關係脆弱的本質,可想而知。

這個系列的電影一直企圖探討所謂「浪漫」的概念,導演雖然沒有給我們具體的答案,也沒有試圖說明「浪漫」的定義或本質,卻一再傳遞生活或愛情的平凡本質,以及人們過度迷信「浪漫」的迷思。

其實「浪漫」是存在的,它是一種概念,而非一種現象或場景,而且浪漫常常存在於平凡而不起眼的當下。舉例來說,為什麼人們認為旅途邂逅是一種浪漫?因為自古以來,不知有多少戲劇和小說是以異國、火車或飛機上的邂逅做為一段愛情的緣起,在藝文創作接二連三的謳歌下,旅途相遇就被建構成一種浪漫,即使兩人當時相遇的氣氛和對話平凡無奇,但人們的觀念已經被概念化,所以會嚮往旅途上的火花。

「浪漫」的感覺也會因時間而發酵,因為時間是一種催化劑,會戲劇化我們心靈的感覺。如果我們站在1995年的當下來觀賞那場火車相遇,是多麼平凡無奇而缺乏高潮,兩人甚至還窮得住不起旅館,一切的情景都和其他尋常男女的相遇一樣,所差的只是異國;可是由於我們當時多麼年輕、多麼無羈又無憂,我們是如此無所懼怕地擁抱這個世界和眼前這個來路不明的陌生人,十八年後的今天回頭一望,當年的一景一幕,都浪漫得如此令人緬懷,因為那是我們一去不復返的青春。因此,浪漫的不是當時,而是回頭想起。(本文版權所有,未授權勿轉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馬賽克女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