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內      

法語片《馬內的謬思》(Berthe Morisot, 2012)對美術史的研究者意義重大,這部敘述法國印象派畫家莫莉索與前印象派大師馬內不倫戀曲的電影,讓世人一窺這段愛情在兩人藝術創作風格所起的微妙化學變化,也讓圈外人驚見藝文界原來也如此擅搞小圈圈,而主流人士對非主流的排擠與輕蔑,原來是古今台外皆然,說穿了,還是名與利的爭奪,以及既得利益的攻堅與保衛。(上圖是馬內的畫作「陽台」,左前方的女孩正是莫莉索)

藝術圈裡的才子佳人易生戀曲,主要是洋溢的才華容易引起仰慕,盛名滿天下的才子就成了無數問鼎藝術圈的才女們仰望的對象。一來大師可以在創作的道路上指引迷津,二來大師可以在藝術圈內引介提拔,加上兩性相吸的化學作用,無數令後世歌詠的愛情佳話或不倫戀曲,就成了藝術成就之外的另一章。

但莫莉索所初識的馬內在當時還不是大師,相反的,他是主流派(學院派)所極力排擠的對象,雖有盛名,卻受盡學院派的輕蔑與羞辱,儼然是非主流派的代表性畫家。但這無損莫莉索對他的崇仰,我們後人無從明白為什麼?也許莫莉索在馬內的作品當中得到感動的元素,因而被他的藝術見解所說服。

可惜當時馬內已經使君有婦,而且他身染梅毒,可以想見,兩人的情愫只是精神之愛,雖彼此心屬,卻不能踰距。儘管如此,卻也持續了六年之久,直到莫莉索的畫技更加精進,甚至得到非主流圈的肯定,而應邀加入當時仍然遭到主流排擠的「印象畫派」。

諷刺的是,馬內雖被視為印象派的啟蒙者,他卻拒絕加入印象畫派,理由是,根據他在電影中的說法,那時候的馬內已經擠進主流圈,日漸受到民眾的擁抱,他再也不想回頭加入非主流派去奮戰,他說:「如果你曾經受辱二十年,就會瞭解我現在不想加入印象派的心情。」(大意如此)

愛情可以抵達很多地方很多,包括結婚禮堂與各式名與利的場合,可惜這段不倫戀曲注定他們抵達不了結婚禮堂。儘管如此,馬內卻可以帶莫莉索去很多名與利的場合,他可以將她的作品作紹給藝廊經營者、藝評人,還可以指引她的作品如何進入重要畫展,幫助她的作品曝光,讓藝文愛好者有機會認識她的作品。

沒有馬內,莫莉索的創作之路將會孤獨許多,踽踽獨行的創作之路挫折無比,也許在原地打圈圈卻毫無進展之後,終歸無疾而終,像史上那許許多多數不盡的、不得其門而入的藝文初學者,最後藝術夢碎,回到原本的尋常人生。

藝術史上有很多人是這樣被打敗的,拚鬥許久卻無下文,最後只好棄文棄筆,失望離場。最後只能等待歷史的評斷,也許有一天,後世發現他(她)的作品有利用價值,而重新被挖掘了出來。但這對當事人而言,其實已毫無意義,因為他(她)的靈魂早已歸於塵土,無法看見自己的成功,死後盛名有什麼用?

雖然愛情沒能給莫莉索一紙婚姻的交代,但她與馬內在藝術創作上所相互激起的火花,不但相互輝映了兩人的作品,豐富了兩人對畫作的創作見解,更在寂寞的非主流道路上相互打氣,最終,馬內也帶著莫莉索登了彼岸──得到畫壇的肯定。

這是一部步調非常沈緩的作品,卻在沈緩之中蘊釀許多情緒,讓人深陷其中,加上美術史上的諸多風花雪月,是一部很豐富的精神糧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馬賽克女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