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闊天空  

顧名思義,「中國」意指世界的中央之國,是世界文明的中心,自中國有史以來,一直以此為傲。在共黨中國的眼中,美帝是中國誓不兩立的終極假想敵。然而陳可辛的電影《海闊天空》(又名《中國合夥人》)卻以民間觀點,徹底缷下天朝子民的身段,以誠懇而毫不矯飾的口吻,向美國人和盤托出中國人對美國的痴心嚮往,娓妮訴說一代中國知青的美國夢碎,故事的結尾卻又不失中國崛起的自我期許,稱為史詩電影,毫不為過。

不過陳可辛是受過西潮洗禮的香港人,他的史觀與國際觀與同時代土生土長的中國知青,恐怕是有距離的,他的電影能不能代表中國觀點,不無疑義。然而這麼一部「崇洋媚外」的電影能夠通過中國政府的電檢,在中國上映,並贏得長紅票房,從這個角度來看,中國官方對電影的史觀應該是默認的,至少不反對。至於中國知青和普羅大眾,既然他們用錢投票造就高票房,想必也認同陳可辛的歷史詮釋吧?

先不談電影深沈而雄辯的主題意識,從商業觀點來看,這是一部超級好看的電影,電影的節奏緊湊,結構完整,衝突性強,人物鮮明,故事高潮迭起,寄意深遠,對白卻幽默黠慧,在商業價值上接近滿分。如果再加上故事所反映的一代知青的苦悶與挫折、理想的破滅與重新再出發,這根本是一部兼具人文、藝術與商業的傑作,內涵豐富而飽滿,按十個讚都不為過。

說也奇怪,中國這麼一個以世界文明中心自詡的天朝,政府傲慢(命英使馬戛尼下跪最經典不過了),人們的自豪也不遑多讓,說起心目中那個神秘的抽象中國,與口中那個淵源流長的五千年文化,總有掩不住的驕傲。矛盾的是,中國人還是想盡辦法要拿一張綠卡(有護照更好),如果拿不到美國的綠卡,加拿大、澳洲或紐西蘭都好。

不惟中國人如此,香港人和台灣人亦然,這是何以我看著《海闊天空》裡的中國知青的美國嚮往,內心竟有澎湃的共鳴。如果中國那麼令人驕傲,為什麼她的子民幾百年來處心積慮地向外移?難道移民已經內化成華人身體裡的基因?這是陳可辛在電影裡完全沒有觸及的空白,他完美地描繪一代知青的美國夢,卻沒有告訴觀眾孰令致之?說真的,我更想知道,既然過去的中國那麼輝煌,現代中國又在崛起,那麼中國人為什麼還不斷追逐移民夢?在自己的家園安身立命不好嗎?

不管如何,身為華人觀眾,我看這部電影感觸萬千,相信它更值得美國人一看。美國電影裡的中國總是代表威脅和敵意,美國電影裡的華人也差不多是埋頭苦幹、幾乎沒有台詞的低層勞工;如果美國觀眾驚見美國在中國人的心目中竟是如此一座天堂,不知作何感想。

誠懇是感動的來源。中國從來不向人示弱,中國人的民族性因而顯得很ㄍㄧㄥ。陳可辛此番毫無保留地揭露中國人心目中的美國樂園,而追夢的過程又不乏個人的辛酸與悲劇,等於徹底缷下了中國人的自尊,但相信觀眾並不會因此而看輕中國人,反而會去思索背後的為什麼?中國人心目中那抽象美好的中國並不真實存在吧?那個美好的抽象中國只是西潮壓境、中國文明不敵而崩潰之餘,中國人用以自我防衛的工具而已。

雖然那個抽象中國也許不曾存在,但真實的中國還沒投降,也還沒亡國,相反的,它的經濟正在崛起(政治恐怕也要逐漸轉型),這一代知青乘著經濟發展的旋風展翅高飛,既然去不了美國,卻陰錯陽差在中國創業,挾著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威風,在發展潛力上令人想像無窮。因而電影中的主人翁早年雖然美國夢碎,卻在成功創業之後讓美國夢成功轉型:成為留美教父,幫助中國學子追求美國夢之餘,乾脆一不作二不休,在華爾街掛牌上市!

中國知青的雄心還是未滅的,移民美國不成,就去美國上市,用另一種方式前進美國。說穿了,美國還是追求國際承認的唯一舞台,就像陳可辛的電影不管如何震撼華人觀眾,沒有美國人的掌聲,他依然不是世人所認定的國際大師。這非常冤枉,但實情就是這麼殘酷,誰叫美國是當今世界的正中央,而不是中國呢?

忘了說,黃曉明的演技渾然天成,稱為華人第一小生,應該不為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馬賽克女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