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r  

電影《大夢想家》(Saving Mr. Banks, 2013)描述影業鉅子華特.迪士尼耗費二十年的時間,終於讓〈歡樂滿人間〉(Mary Poppins)的原作者P. L.崔佛斯女士授權迪士尼公司改編成電影的過程。由於崔佛斯性情古怪又極為難搞,儘管迪士尼先生放下身段又不斷妥協,合約依然在最後一刻告吹,然因迪士尼成功破解崔佛斯在這本暢銷著作裡的創作密碼,成功解除她的心防,終於讓她點頭授權迪尼士影業進行改編。

故事始自迪士尼公司吃了崔佛斯二十年的閉門羹之後,居住在倫敦的崔佛斯1961年因為財務的困頓,決定赴洛杉磯的迪士尼公司與改編團隊及迪士尼先生一見,以決定是否授權改編。電影的手法是在雙方周旋應對的現在進行式之中,以時空交錯的手法,不斷穿插崔佛斯女士對早逝父親的童年回憶。

由於這兩條劇情主線一開始看似沒什麼關聯(雖然你知道一定有什麼關聯,只是一直看不出來),電影節奏又稍嫌緩慢,因此觀影者必須對這類電影有興趣,並且極有耐心,才看得下去,否則會覺得內容空洞,光是與一位性格古怪難纏的作者週旋的過程,也值得拍成電影嗎?

直到崔佛斯得知電影終究要用到動畫,犯了她的大忌,於是退回合約,收拾了行李一怒回到英國。迪士尼先生收到旅館的賬單,才發現原來房客不叫P. L.崔佛斯,難道是找錯人了嗎?這個劇情橋段暗示著,迪士尼先生這時才發現原來P. L.崔佛斯是她的筆名,也許再追究,才發現原來崔佛斯是她父親的名字,小說裡的班克斯先生(Mr. Banks)指涉的是她父親生前的職業,是她父親的隱喻與化身,迪士尼先生這時才恍然大悟,原來〈Mary Poppins〉隱藏著崔佛斯女士對她父親的思念,以及因為父親早逝而終身揮之不去的童年陰影。

01  

這時,兩條劇情的線索才交叉在一起,她的童年回憶其實用來舖陳她內心的傷痛與她對〈Mary Poppins〉這部作品如生命般的珍視,更用來說明她的父親與這部作品的關係。 

〈歡樂滿人間〉雖然是一部讓兒童以及懷有童心的大人開心又開懷的作品,實際上卻隱藏著作者無法化解的悲傷,因為正是她的父親開啟她的想像力,而能創造出神奇保姆瑪麗這個角色。在她的回憶裡,她的父親看似樂天,腦子裡總有無數天馬行空的想像,但真實的父親卻不快樂,他憎恨銀行的工作,卻必須養家活口。而這位瑪麗多少是她阿姨的化身,因為在她父親臨終前的日子,是她的阿姨前來協助她的母親料理家中大小事務。在她的記憶裡,阿姨有一口大行囊,裡面有許多神奇的工具,能將她的家裡打理得有條不紊。 

破解崔佛斯女士的創作密碼之後,迪士尼先生立刻尾隨她的蹤影,一路追到了倫敦,並在她的客廳與他做了一席懇談。迪士尼先生不惜向她揭露自己童年的痛苦回憶,並以此鼓勵崔佛斯女士勇敢走出自己的陰影。這席談話終於打動了這位性情古怪的女士,而獲得她的授權。 

這部電影有多層面的意義,一面敘述迪士尼身為影業鉅子的成功之道,光是為了將〈歡樂滿人間〉改編成電影,不惜耗費二十年的時間與原作者周旋,又以柔軟的身段百般禮遇原作者。更重要的是,即使多次吃了崔佛斯的閉門羹,他依然不放棄,最後靠的是他對作品的熟讀,而在作品中找到創作者與作品之間的心靈關聯,最後靠著一席交心的談話,終於讓崔佛斯點頭,而為迪士尼先生描繪了美好的身影。 

另一個層面則是藉著迪士尼與崔佛斯周旋的過程,逐步揭開崔佛斯與她的作品之間的關係,這部份的詮釋可以做為作品的解讀,也可以做為探討作者與作品關係的文學評論。相較之下,這個層面的意義是比較深邃的,它進入了作者的童年和她的記憶,甚至她深層的潛意識。 

事實上,任何有創作經驗的作者必定都同意,沒有什麼作品是憑空捏造的,就算故事不是作者的自傳,但必定是繞著作者的生命經驗打轉,作者在自己的生命體驗裡尋找創作的資源,經過變造、扭曲與加工,而成了作品裡的人物或素材。

當然,整部電影都只是製作團隊的詮釋,我只相信了一半。迪士尼先生為了爭取這部作品,不惜放下身段堅持到最後,必然是真的,但絕對不是讓崔佛斯點頭的唯一理由。另外一半電影沒有說出來的理由,應該是崔佛斯需要錢,所以她自己也做了妥協,把她的作品交給了她最痛恨的迪士尼公司。

這部由迪士尼影業與英國BBC共同製作的電影一方面緬懷了迪士尼先生其人其事,也藉著這個素材向迪士尼的作者致敬,同時描繪了作品外的P. L.崔佛斯女士,西方國家的文創產業對於作家身影,仍有一份濃得化不開的情愫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馬賽克女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