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s_Saveurs_du_palais_poster    

法語電影《巴黎御膳房》(Haute Cusine,2012)取材法國女廚Daniele Delpeuch1980s後期擔任密特朗總統的御廚的經歷,雖然只有短短兩年,儘管她的手藝擄獲了總統的味蕾,宮廷裡中央廚房與御廚的互別苗頭、性別成見,以及宮廷規矩的綁手綁腳,卻已足夠讓這位大內御廚掛冠求去;同時,頂著「愛麗舍宮第一位女性御廚」的桂冠,也讓她在男性掌控的法國美食界殺出一片天。

電影中的霍騰瑟拉波利女士原是民宿農場的主人,因手藝佳,而引來各國慕名的年輕廚師前來求藝。某日她接到通知,要為「某政府高官掌廚」,她銜命抵達巴黎,才知道這位高官不是別人,而是總統。

愛麗舍宮的御廚房有兩個系統,中央廚房掌理國宴,陣容龐大,裡面的主廚都經一定程序拔擢,廚藝個個頂尖,來頭都不小,總統不能隨意任免;另一個系統為總統的家庭私廚,由總統指派,規模較小,除了這位總統任命的御廚,只有一個助理。霍騰瑟拉波利女士擔任的就是總統私廚。

兩大系統本就同行相忌,誰也不服誰,不巧她是女性,中央廚房那些男性私下對她的鄙稱自然就與性別有關;就像如果你的職場對手是個好看的女生,不巧你又敗在她的手下,你也一定會背地中傷她,說她是靠美色在往上爬。

霍騰瑟拉波利女士面對的障礙還不止如此,每個追求完美的大廚,對食材都有一定的堅持,可惜宮廷有一定的採購流程,霍騰瑟拉波利女士卻跳過這個程序,逕行採購她所指定的頂級當地食材,而使得經費大增。例如有一次,她的女兒以快遞的方式當日往返自家農場及巴黎,為的是送來一箱現採的牛肝菌幼菌,為了報銷女兒的高鐵火車票,她當場吃了一頓宮廷賬房的排頭,賬房對她採購食材的費用已經頗有意見,這張火車票只是導火線。

御廚的框架還不僅於此,連總統的醫療小組都對她的菜單縐眉頭,只因總統年紀已經老大,基於養生和保健的因素,不能再動輒鵝肝醬侍候,而必須忌口了。因此醫療小組要求審查她的菜單,她必須向小組成員說明每道菜裡面有些什麼、如何料理?

如此種種綁手綁腳的限制,對她而言,都是羞辱。面對賬房的質疑,好像她有貪污的嫌疑;醫療小組審查菜單之舉,又讓人感覺御廚好像在慢性謀殺總統,孰可忍孰不可忍?霍騰瑟拉波利女士此時只有兩種選擇:妥協,照著宮廷的規矩和要求為總統做出少油少鹽少肉的養生餐;另一個選擇就是辭職。而後者顯然是比較有風骨的抉擇,當宮廷的種種規範已經不允許她做出自己理想中的餐點,一再妥協只是讓自己的作品變調而已,辭職是保留尊嚴的唯一選項。

就政治的現實來說,「联即天子」的時代畢竟離去了,總統再是欣賞霍騰瑟拉波利女士的料理,也不可能挺身護衛她,愛麗舍宮有一套法定程序和預算,總統若是出面挺她,萬一消息走漏,料不定又被媒體修理一頓,說總統為了個人的口腹之慾,放任御廚濫用民脂民膏,畢竟用的都是納稅人的錢啊。

本片除了講述霍騰瑟拉波利女士做為御廚在宮廷裡面對的種種框架,也藉機宣揚了霍騰瑟拉波利女士的美食觀點,更偷渡了一段密特朗總統對美食的見解,這是本片的兩大亮點。

霍騰瑟拉波利女士能夠擔任御廚,當然不是泛泛之輩,相信誰都想向她偷學兩步。偏偏她在做菜的時候有個習慣,就是手做口說,一邊做菜一邊唸出料理步驟,彷佛在朗頌她的食譜,這讓人有種衝動想要珍藏本片的DVD,利用重複倒帶的方式詳實紀錄她所唸出的料理法,加上一幕幕的美食影像,讓人想要還原複製她為第一家庭做出的餐點。

再者,總統的心腹會推薦霍騰瑟拉波利女士,只因總統想吃家庭式的料理,也就是所謂的「居家美食」,而不是那些自以為是的頂尖大廚們充滿雕琢的繁複料理。總統甚至在霍騰瑟拉波利女士面前私下批評他們的雕琢之舉,認為這是一種無謂的繁複,相信這正是密特朗總統在Daniele Delpeuch女士面前說過的真心話。這也可以理解,做為法國這樣一個歐洲大國的元首,密特朗見識過的國宴不知幾何,整天穿梭酒池肉林,總統想在公餘吃一點帶有家庭味的居家美食,最是合理不過了。

其實在各種人際鬥爭裡,性別都只是被拿來說嘴的話題而已,向來都不是致命的弱點。做為一名廚師,被人家說是女人並不可恥,真正的羞辱是做出來的東西被人家嫌難吃。例如某一場國宴結束後,御膳房的秘書弄到了一份中央廚房做的甜點,御廚系統的人馬忙不迭要品嘗幾口,以便評頭論足一番,結論是:馬馬虎虎,不怎麼樣。相信Daniele Delpeuch女士已經透過這一幕得到了復仇,當年中央廚房那些主廚們看到這一幕,相信也會跳腳。

無論如何,這部電影是從Daniele Delpeuch的視角出發,是片面觀點,如果能夠加上中央廚房那些主廚的觀點,應該會更精彩,故事會更複雜,我們會看見更多人際鬥爭和政治角力的眉角。總之,做為一個曾經採訪政治新聞多年的觀眾,我不太容易相信特定視角出發的作品,電影也一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馬賽克女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