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稍早因電視報導而喧嘩一時的擎天崗牛糞菇,經過台大生命科學研究所研究生王彥文與指導教授曾顯雄的聯手追查,如今有了正式的名字,它並不是稍早報導所指稱的古巴裸蓋菇(Psilocybe cubensis),根據王與曾最近發表於Taiwania研究期刊的論文,它名為卵孢原球蓋菇,由於是新種,故以王與曾命名,拉丁學名為Protostropharia ovalispora Wang & Tzean。除此之外,他們還辨識出一種已紀錄種,以及另一個新種與另一個新組合種。(王曾論文點這裡

王曾論文指出,台灣的真菌估計有25,000種以上,但台灣物種名錄登記有案的卻只有6,323種,顯示仍有許多真菌亟待辨識。論文也提及2014年五月份的新聞報導引起民眾的關注,為辨識這些有致幻風險的真菌,王曾乃啟動這項生物多樣性的調查,並為這種被誤認為古巴裸蓋菇的真菌命名為卵孢原球蓋菇。雖然遠流出版社所出版的〈野菇圖鑑〉有古巴裸蓋菇,台灣物種名錄卻沒有記錄,因此,台灣到底有沒有大名鼎鼎的古巴裸蓋菇,目前也成謎。

論文中提及,真菌樣本是經陽管處批准,於2014與2015夏天採自擎天崗,經顯微鏡的形態觀察與DNA檢驗,目前樣本保存於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00  
02. 王曾發表於Taiwania的四種糞生致幻菇,A為新種「卵孢原球蓋菇」,B為「安地列斯斑褶菇」(Panaeolus antillarum),C為新種「角孢裸蓋菇(Psilocybe angulospora Wang & Tzean),D為新組合種「嗜氮錐蓋傘」(Conocybe nitrophila (Hauskn.) Wang & Tzean)

 

2013年的春天,基於對古巴裸蓋菇的好奇,我曾多次到擎天崗尋找牛糞上的真菌,意外發現這種疑為古巴裸蓋菇的真菌缺乏此菇的重要特徵──明顯的菌環,因而推翻了它是古巴裸蓋菇的認定(前文點這裡),殊不知已有真菌研究者默默進行研調,如今真相浮現,令人雀躍。

除此,我還發現擎天崗的牛糞根本是菇菇樂園,種類之多何止王曾辨識出的四種。因此,對於暫時無解的菇菇,菇友們不妨耐心等待,有時候答案還真會從天上掉下來,給真菌學家們一點時間就是。你有興趣的菇菇,真菌學家也有興趣,學術研究是一場時間的競賽,總有人會搶先去找答案。

以下是我在擎天崗拍到的糞生菌:

 

02  
03. 卵孢原球蓋菇

 

04  
04. 安地列斯斑褶菇

 

 

04-1  
再補一張04,王彥文認為此菇較傾向卵孢原球蓋菇。按,它的菌蓋確實缺乏安地列斯斑褶菇的斑塊,但菌柄又較細長,型態看來並不頂像卵孢原球蓋菇,故存疑。

 

 

05  
05. 角孢裸蓋菇

 

05-1  
再補一張05,此菇有明顯傘尖

 

07      
06. 新組合種「嗜氮錐蓋傘」,什麼叫新組合種?為防轉述錯誤,姑全文引用王彥文的說明:
「組合種的概念就是當我們的分類群被置於一個錯誤的位置的時候會移到一個新的分類群,當其大分類群與原先的不一樣就會叫做一個新組合種,像是Conocybe velutipes var. nitrophila -> Conocybe nitrophila。」

 

 

08  
07. 應該是糞生鬼傘 (Coprinus sterquilinus)

 

09  
08. 糞生鬼傘拉近一點看
  

 

14)Psilocybe coprophila  
09. 待查菇

 

10  
10. 待查菇

 

11  
11. 拉近看

 

12  
12. 應該是同10和11,難道是卵孢原球蓋菇的幼菌?

 

13  
13. 待查菇
  

 

06
14. 待查菇 

 

糞生菌未必都是致幻菇,但糞生裸蓋菇屬和斑褶菇屬幾乎都是,有些歐美國家將它們列管,並禁止民眾採集。不過致幻菇並非搖頭族的專利,早在遠古,即有原始民族利用致幻菇來與神交流,古巴裸蓋菇一直是要角之一。有一本書叫《眾神的植物》,談論的就是致幻植物與致幻菇在原始民族裡的地位,以及使用情形。知名迷幻劑LSD(麥角二乙醯胺)即由鑽研致幻真菌的瑞士化學家霍夫曼(Albert Hofmann)所發現。

台灣是真菌學的後進之國,如今有新秀出現,可喜可賀,故為文誌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馬賽克女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