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影壇想必有一票食物控,以致美食電影一部接一部;也有可能是電影人從數據中發現,美食電影有其基本觀眾,只要故事吸引人,總有一定的票房。畢竟食物本身就是令人愉悅的題材,如果再加上美味可口的影像呈現,觀眾就很難抗拒了。

 

日語電影《幸福的麵包》(Bread of Happiness, 2012)就是一部劇情不俗、料理呈現美味可口,整體故事撫慰人心的佳作。劇情起自一對年輕夫婦因為不耐大都會種種超過心靈負荷的煩人之事,乃決定逃離東京,選擇到一處遙遠小島開一家民宿餐廳來過簡單小日子,先生水縞製做麵包,妻子理惠負責烹調,然後兩人就在這家名為「Café Mani」的餐廳裡面見證各式各樣的人間故事。

 

這聽起來好像有點《深夜食堂》的概念,餐廳主人透過提供食物,來參與或分享都會裡各色食客的個人故事,甚至利用食物來安慰人心。是的,確實有這麼一點味道。

 

無論如何,小島人口稀少,民風自然淳樸,人與人的關係相對緊密。初來乍到的水縞夫婦雖是外地人,但一切手工現做的溫暖食物很快獲得島民的接納,甚至有了固定報到的食客,然後在餐廳裡展開了一齣齣人生故事。

 

Café Mani 山明水秀的環境,與水縞夫婦待客的真誠,使得他們的食物充滿了魔法。在那位前來下榻的失戀都會少女與當地青年的邂逅裡,水縞夫婦的食物發揮了催情的功能,巧妙地增進這對青春男女的情愫;家庭破碎的小女孩用南瓜濃湯來思念離去的媽媽,理惠的南瓜濃湯也巧妙地黏和小女孩與父親的關係,他們終於決定走出悲傷,重新面對生活;接著,水縞的紅豆麵包又意外燃起垂死的阪本太太生命的慾望,於是和老伴阪本先生在Café Mani裡渡過了人生最後的精彩片刻………..。那場為阪本夫婦舉行的村民的盛宴,配以悠揚輕快的手風琴樂曲,蔚為本片的高潮。

 

食物真有如此魔法嗎?1987年出品、並贏得當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丹麥電影《芭比的盛宴》(Babette's Feast),首次在電影中揭露了食物的療癒功能,法國宮廷名廚芭比藉著一場盛宴,意外弭平了村民之間的小嫌小隙,從此開啟人們對食物的深層認知,開啟了美食電影的視野。

 

就某種程序而言,美食確有療傷的功能,因為可口的食物確實給人帶來歡悅的感受,而暫時忘卻當下的悲傷或不快。但緊接下來的療傷止痛,還是要靠自己的心靈力量和自救的意志。

 

本片的賞心悅目除了風景優美、料理的呈現勾人味蕾,每個人物的造型都經過精心打造,理惠和水縞、送信的郵差、提手風琴的常客、吹玻璃的手作藝術家、阪本夫婦等等,即便是那對生很多孩子的農人夫妻,都具有符合身份的藝術造型。

 

本片的宗旨,一如水縞所說的,和喜歡的人在一個喜歡的地方過喜歡的生活。確實,看來他們是做到了。問題是,生活可以如此簡單而純淨嗎?真希望可以。只怕有一天你變了,變得想要更多。那時,生活恐怕要重新來過了。

 

話說,假如電影反映現實,日本年輕人的飲食有日益西化的傾向,本片裡的食物就清一色是西式,麵包是外來的,連理惠的料理也是西式的,完全沒有我們國片裡對於本土文化的危機感,這種對於外來文化輕鬆自在的態度是令人羨慕的,可見日本當今文化沒什麼外在的威脅,也就樂於擁抱外來的事物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馬賽克女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