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會知道正紅菇(拉丁學名不詳)這種中國福建的傳統食用野菇,是讀了真菌學家陳復琴的專文《季節限定的山珍:紅菇》。不過讀歸讀,長知識而已,沒怎麼放在心上,主要是平時在野外遇到紅菇,總是孤零零的一朵,頂多小貓兩三隻,沒啥看頭。再說,紅色的紅菇太多種,完全無法分辨,野外碰到紅菇屬,根本是整個放棄,連圖鑑都懶得翻。

話說,連續兩個周末都因故取消期待已久的夢幻行程,總得好好補償自己。既然周日去不成,於是挑了個一早醒來感覺良好的日子,梳洗完畢就上路。

山中獨行有說不出的自在,雖然少了山友相伴的樂趣,卻也少了必須限時完成的壓力,可以放慢腳步留意週遭的蟲魚花草。不過連日放晴,步道和林相都乾躁,各種野生蘭此時也都過了花期,沿途沒見什麼蕈類。雖說純健行流流汗、達到運動的效果也不錯,但我是拍照狂,沒找到拍照的目標,總覺得這趟白來了。

然後,就看到邊坡上有一朵紅色的紅菇,趕緊趨前拍照。拍完,發現旁邊的枯葉下還有一朵,然後,四週還有幾朵,在乾葉和枯枝下露出一抺紅色。我一一拍完正要離去,想起登山杖還留在邊坡,趕緊回頭去找。諸君須知,在樹林的枯葉層翻尋菇菇,登山杖是必要的,誰也不知道哪裡會躲著一隻蛇。我回頭去找登山杖時,突然瞄見樹林裡一抹抹露頭的鮮紅,歐買嘎,這是什麼?

我發現自己在發抖,因為不敢相信眼前的景象,林地上的鮮紅密密麻麻,跟那部中國紀錄片裡的著生環境一模一樣,難道我碰上了正紅菇?沒錯,正是!

這時天空不斷傳來打雷聲,天色也昏暗不少,若真下雨會很麻煩,我沒法多耽擱,採集了眼前看到的,也沒法一一為美麗的紅顏拍攝沙龍照,拍完菇菇的團體照就火速跑了,這種荒郊野外,下大雨可不好玩。再說,邊坡太陡,萬一不慎栽下去,誰來救我?安全第一,容不得貪心。誰知道回到台北市區,豔陽可高照哩。

我一邊清理菇菇,一邊向家長解說正紅菇的來頭,他連忙查了家裡幾本法國圖鑑,竟然沒一本有正紅菇的資料。說實話,我也不太確定正紅菇的拉丁學名,陳復琴先生的專文說是Russula vinosa,我用這個拉丁學名上網找圖,卻發現多是偏紫色,顯然與網路上的外國圖片不符;網路上另有一說,大紅菇=正紅菇=大朱菇=Russula rubra;手邊有一本重慶出版社的圖鑑說,大紅菇=大朱菇=Russula rubra,是美味的可食菇,倒沒說就是正紅菇。那,正紅菇的拉丁學名究竟是Russula vinosa or Russula rubra 呢?

沒查到正紅菇的法國資料,家長興趣缺缺。不管了,我先試吃三朵再說。紅菇屬裡面沒有太危險的菇菇(更正:紅菇屬有致死性的亞黑紅菇Russula subnigricans,會引發橫紋肌溶解症,在台灣有中毒紀錄,請菇友們小心),危險的相似種毒紅菇長在中高海拔,而且據稱味苦難入口,誤食的可能性小。我向家長報告試吃結果:菌肉紮實,菇味濃郁,是非常好吃的菇菇。而且它的色素是水溶性,會產生一種玫瑰色澤,很適合做料理。

家長看我吃了兩三小時沒有肚子痛,終於有點心動。福建的吃法多是曬乾煮雞湯,我猜想曬乾是為了便於保存,家長吃菇的原則卻是越新鮮越好,而且只吃原味,不准加其它食材。於是在沒想出更理想的料理法之前,我把那些較成熟的用奶油和蒜蓉煎了,家長也連呼:「Extremely good!」說實話,這些樹林裡的豔紅美味,是山神的賞賜,可能是要補償我因故取消夢幻行程的遺憾。那些菇菇,讓我享受了好幾頓難忘的美味。

02  
02. 起先在邊坡發現的幾朵


03  
03. 咦,枯葉下還藏了兩朵


04  
04. Bingo,撥開枯葉,果然是漂亮的兩朵


05  
05. 我回頭找登山杖時,不意瞥見樹林裡的滿地豔紅,當然,都被枯葉蓋住


06  
06. 瞧,這邊更誇張


07  
07. 這袋菇菇是回頭找登山杖的收穫,合影留念一下


08  
08. 回家用體重器秤了一下,一直在0.8和0.9 Kg之間跳動,最後停在0.8,表示是800多公克吧?扣掉塑膠罐200g,表示今天的菇穫超過600公克


09  
09. 還沒想到料理法之前,先把較成熟的用奶油和蒜蓉煎了,Mmmmm,好吃!由於食色不怎麼美觀,也就懶得裝盤拍照了。

 

 相關閱讀:森林裡的紅粉佳人──正紅菇 (下)

 

2016/09/14 更新:最近有菇友在新北市發現疑似正紅菇的群生性紅菇,由於我的文章被提及,文章中所引用的兩個可能的拉丁學名 Russula vinosa 及 Russula rubra 也一併遭到檢視。前者經網路搜圖,發現不符,因此質疑  Russula vinosa 的正確性。後者則經菇友指正為毒紅菇(Russula emetica) 的同種異名,經查詢 MycoBank 屬實,所以後者非但不是正紅菇的拉丁學名,而且還是毒菇。

今日再上百度查詢正紅菇的最新資料,所查得的結果,依然是以Russula vinosa為拉丁學名,推估台灣學者陳復琴當初撰寫正紅菇的相關文章時,是套用中國現有的資料;雖然我所引用的重慶大學圖鑑並未指出大紅菇就是正紅菇,卻以Russula rubra為大紅菇的拉丁學名,又說是美味可食菇,這個謬誤實在太大了,堂堂重慶大學出此大糗,信用掃地,看來我得好好重新檢視這本圖鑑了。

05  
10. 我所引用的重慶大學圖鑑

 

04  
11. 圖鑑內容

 

結論是,福建傳統食用的正紅菇迄無正確的拉丁學名,有可能是學術上的新種。雖然真菌學在華人世界是一門年輕的學問,但這代代相傳的美味竟然至今沒有正確的學術名稱,真的說不過去,中國學者太失職了。

然而從我的發現,與菇友近日所見,證實台灣極可能有正紅菇的存在,就算不是正紅菇的本尊,至少是外觀相似到難以分辨而必須藉助微觀分析才能區分的相似種。然因它菇體夠大,又有大群生的特性,食用價值高,應該是值得台灣學者們鑽研的對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馬賽克女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