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寬鱗多孔菌(Polyporus squamosus)是普受喜愛的食用菌,在台灣的低海拔山區也不難看到。它是木棲腐生,長在枯木或倒木上,經常成群出現,呈疊瓦狀,也可能單單一朵,最大者菌蓋直徑可達30公分。因菌蓋紋路像母野雉的羽色,歐美人士稱之為雉背菇(Pheasant's Back)或樹精的馬鞍(Dryad's Saddle)。後者與我們稱南方靈芝為猴板凳有異曲同工之妙吧,因為它們都大到可以讓小東西跨坐其上。

不知是水土條件不一樣,或者橘越准為枳(變種),我看歐美人士採集到的雉背菇都已手掌大,卻還幼嫩可食;在台灣,寬鱗多孔菌的食用條件嚴苛多了,它們只有在極幼嫩的時期,也就是菌株呈杯狀時才可以;常它們平展開來而呈片狀時,就已海綿化,吃起來像菜瓜布而難以入口了。

 

02  
02. 這就是我所說的杯狀──菌蓋還很小、菌柄還很粗大時

 

03  
03. 這一群還很小,看起來可食,不過尚待確認

 

04  
04. 歐喔,菌蓋已經平展開來而呈片狀,太老了,欣賞就好

 

它們的出菇期為春季與秋季,我多次遇見都為春天,而那時正是野菜的大發期,如果碰巧發現幼嫩的寬鱗多孔菌,再到幾個熟悉的地點漫步一番,就可以張羅出一頓充滿野味的飯菜。

幼嫩的寬鱗多孔菌味道與鮑魚菇及秀珍菇頗為相似,料理方法比照鮑魚菇或秀珍菇即可。

 

05  
05. 某年春天採獲的樹精馬鞍與野菜

 

06  
06. 野菜與野菇化身為盤中飱,分到我的盤中就只有這些

 

來看看我的偶像──英國籍的野外達人Mike採集寬鱗多孔菌及野外料理的方式。他說,他採集雉背菇的標準是,大於手掌的就讓它留在原地。不過手掌大的寬鱗多孔菌在台灣就已經像樹皮了。我有一種感覺,歐美的野菇體型都比台灣的大些,不知道這個印象對不對?

 

 

Mike 在下面的影片裡還有更多的雉背菇和野菜的野炊技能,看完保證你會想要衝出去野地覓食。不過在此之前,你要學習一些野外技能和辨識野菜及野菇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馬賽克女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