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肉絲菇的別名很多,一名雷公菇,又叫六月菇。民間普遍傳說春末夏初的第一場雷雨過後,雞肉絲菇就開跑了,所以叫雷公菇,因此盛夏時節每逢雷公大作,採菇人就會提起籃子到他們的秘密園地去採菇;又說,六月是雞肉絲菇的大出期,過了六月,數量和品質就不穩定了。當然,這都是採菇人長期累積的經驗法則,信不信由你囉。
一般認為,台灣的雞肉絲菇分為三種:群生性雞肉絲菇的學名為「蟻巢傘」(Termitomyces eurhizus),民間稱為「姐妹菇」,因為她們每次出菇都是三姑六婆一起來。根據這種分類,遠流圖鑑那張照片顯然滿經典;一種是單生粗柄種,學名為「粗柄蟻巢傘」(Termitomyces robustus);另一種小型雞肉絲菇學名為「小蟻巢傘」(Termitomyces microcarpus)。
這樣的分類好像有點道理,根據我將近一個月的觀察,有些出菇地點確實是在短短兩三天內就霹靂叭啦出完了,錯過這幾天,下回請早,這應該就是群生性的蟻巢傘;有的則是一次出個一兩朵。至於小蟻巢傘,我去年就紀錄過了(詳請點這裡),今年又有更驚喜的發見(詳情點這裡)。
來,有圖才敢大聲。看完圖別走太遠喔,下文將向讀友們報告雞肉絲菇試吃心得。
02. 這一窩是正宗姐妹菇
(這一株是單生的)
(傘下,很有粗柄蟻巢傘的架勢吧?)
(竄出來囉,如假包換的粗柄蟻巢傘)
(草皮剛除過草,這株殘廢的菇菇不知是遭到除草機的毒手,還是蝸牛的摧殘?)
(瞧,很慘吧?)
(就算是蝸牛啃過,我也不介意啦。看出來了吧,粗柄蟻巢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