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影評是觀影者之間的作文大賽,電影譯名就是片商間的片名行銷大展。我認為〈為愛朗讀〉是近一年來外國電影最佳譯名之一。
原始片名〈The Reader〉直譯應為「朗讀者」,可惜稍嫌平板無味。由於故事主人翁Michael 的朗讀行為是出於愛,譯為〈為愛朗讀〉既忠於原意,又比原著台譯版本書名〈我願意為妳朗讀〉更簡潔有力,更添深意。
港譯〈讀愛〉有過度引申之嫌,Michael 雖是為愛朗讀,但他讀的是文學作品;中譯〈生死朗讀〉更離題,Michael的朗讀行為或動機與生死無關。
平心而論,這部電影真正的男主角是飾演少年 Michael 的德國新秀演員 David Kross;與他的戲份相較之下,飾演中年 Michael 的 Ralph Fiennes 反而像配角,甚至有點雞肋之感。中年 Michael 只是個回憶者和敘述者的角色,故事的重心還是在少年時期。
這個故事有兩個主軸:敘述者 Michael 的少年愛情與猶太種族滅絕大屠殺,這兩個主軸又相互糾纏,或者說,Michael 的少年戀人 Hanna 成了他重新檢視猶太大屠殺的一道窗口,透過她,他有了一個窺探歷史的秘道。
徐林克對少年戀人的記述並不僅是這段大歷史的陪襯角色,而是這整個省視過程的起點,也是全片的重要景觀,透過這個景觀,作者帶領閱聽者來到他的歷史秘地。
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我一直想起去年在台上映的中國電影佳作〈頤和園〉,該片講述女主人翁余虹與大學情人周偉歷時十七年的愛恨糾葛,這十七年剛好橫跨六四天安門事件、柏林圍牆倒塌、東歐共黨國家民主化及中國經濟崛起的歷史大波瀾,可惜主人翁的個人情愛與眩目的大歷史背景並無互動,使得這段大歷史在〈頤和園〉當中,僅是單純的時代背景而已,小我和大我的毫無交集就成了本片最大的敗筆,拿掉那個時代背景,小我的戀情並不會有架構上和內涵上的改變。到最後,也不過是一段小情小愛的故事而已,完全失去時代所加持的力道。
Michael 與 Hanna 的戀情僅僅持續了一個夏天,但原著者徐林克用了極多的篇幅來敘途 Hanna 為他淋浴,他為 Hanna 朗讀以及朗讀後的肉身性愛。這對愛侶的愛情三部曲總以淋浴為序曲,以朗讀為儀式,以性愛為高潮。
讀過原著的觀眾應該都會同意,〈愛為朗讀〉在故事情節以及情感的詮釋上都相當忠於原著,電影也以影像忠實呈現 Michael 與 Hanna 的三部曲:淋浴→朗讀→性愛。
由於 Hanna 是文盲,她又對閱讀極感興趣,以致她在擔任集中營警衛時,常會挑選死囚為她朗讀,認識了 Michael 之後,朗讀的任務自然落到 Michael 身上,雖然他當時並不知道她不識字,因而 Michael 的朗讀就成了他倆之間心靈交流的儀式,唯有透過朗讀,她才能進入文字的世界,和 Michael 共同悠遊於文字那方心靈的秘境。朗讀,就成了她與 Michael 肉體親密的前戲。
不過影像敘事終究有其極限,永遠達不到文字所能抵達的深度。徐林克耗費大量篇幅來記述記憶、氣味以及夢境這些意識和感官的抽象情境,他追述著 Hanna 身體每一個部位的氣味,以及她的公寓、她的隨身物品的氣味。甚至獄中相見,他也聞到了 Hanna 身上那股老婦人的味道,而那股味道是他曾經在祖母或其他年老親人的身上聞到過的。
Michael 接到 Hanna 上吊的消息趕到時,典獄長應 Michael 的要求,讓他看了 Hanna 的遺容。作者說,他在漢娜臉上看到的,就如一對老夫老妻在對方身上看到對方昔時的青春臉龐,他看見了停留在老妻身上那張青春的容貌。
書中也提到 Michael 在紐約見過那個步入中年的猶太小女孩、並完成了 Hanna 交付的任務後,他夢見他和 Hanna 在紐約生活,夢中的 Hanna 比他早年認識她時還老一些,但比晚年的 Hanna 年輕一些。但是他想,Hanna 不會說英文,也不會開車,如何在紐約生活?而且這也違反他們的年齡。於是他知道,這只是回家召喚,他想回德國了。
電影版並沒有上述這幾段情節,可能是編導團隊不想在敘事技巧上複雜化。關於抽象意境的呈現,個人主觀認為〈頤和園〉略勝一籌,因為〈頤和園〉大量運用余虹的內心獨白來做為文字的敘述,有效彌補影像的不足。可能也因為這樣,〈頤〉在風格上和大眾產生了距離,也許普羅大眾並不需要那麼深度敘述的東西,對大眾而言,深度適可而止,太多或太深就顯得太沉重,普羅大眾消化不了。
電影所能承載的東西,遠遠不如書本,電影濃度的估算,就完全取決於編導團隊的考量。〈為愛朗讀〉的風格定位十分清楚:通俗。而通俗正是知識和理念最佳的武器,因為通俗是一種與大眾溝通的能力。
有時候我不免覺得,閱讀原著對於改編作品的欣賞,是一種干擾。當一個改編作品完成時,它已經脫離原著,而有了獨立的生命,欣賞改編電影也應作如是觀。準此而言,〈為愛朗讀〉在故事上和結構上有其完整性,捨棄原著裡的文字深度敘述,並不令這部電影減色;我們只能說,如果編導團隊企圖加入這些深度敘述的元素,作品的面目也許會有所不同。如此而已。
在我心目中,〈為愛朗讀〉與〈班傑明的奇幻旅程〉是2008好萊塢作品並列第一的作品。看完這兩部佳作,心中反而有失落感,因為不知道下一部何時才問世?(完)
原著〈我願意為妳朗讀〉書評在這裡:http://lindyeh.pixnet.net/blog/post/24446861 4.7
徐林克近作〈歸鄉〉書評在這裡:http://lindyeh.pixnet.net/blog/post/24690254
---------------------------------------
我決定買書來看
電影竟然沒把那一段男主角作夢夢到他們一起生活在紐約的片段
看完之後還頗欣賞那位小男孩,真實世界他也才 18 歲
可以把那角色詮釋的那麼好~真不容易
看完這部片後有很多疑問
覺得不能抓到一些重點
譬如說男主角為女主角朗讀的心態是什麼?
因為愛或贖罪或同情?
女主角為什麼選擇自殺?
因為對男主角感情期待的落空?覺得要為猶太人死負責?或是擔心無法適應社會?
不知道版主可以提供您的見解嗎?
或是導演本來就沒有要傳達這方面的訊息?
若是讀原著小說會比較清楚嗎?
比起真愛旅程的主題很明確
反而不知道要怎麼欣賞這部片
如蒙解惑,感激不盡
謝謝來訪
是啊..看完"送行者-禮儀師的樂章~"後
真有點感動...
像影片中這麼尊重往生者的納棺師
不知真實生活中是佔多數還少數?
能在往生後遇到這樣認真的人
幫忙整理打點
送走人生最後一程
也是一種另類幸福吧?
其實日本片不會都是很沉悶的
要比起沉悶的話
我還覺得是有些中東片或歐洲片比較悶
尤其以前看歐洲片還真不知在演什麼?
有看好像沒懂的感覺咧...呵呵~
不過再悶的片子
只要是有口皆碑或自己想看的
都會給它努力的練下去啦!
除非真的太悶太看不懂的大概就看一半...放棄吧?
謝謝光臨星空村並留言
跟您問候一聲午安好~
關於"為愛朗讀"我還沒看
但也是我電影名單之一
等有空再練了!
我其實想先念這本小說再去看電影
但頻頻看到許多影評讓我有點等不及了:P
我指的是為什麼麥可後來繼續為獄中的漢娜朗讀
因為愛或贖罪或同情?(似乎不像愛)
關於漢娜會自殺的想法跟版主蠻類似的
我已經買了原著小說
有空再來好好咀嚼跟版主交流
謝謝
一些不同看法
其實我認為並不是這樣而想自殺是因為當初麥克年輕時出庭明明知道真相卻不願意為漢納作證
漢那被審判的最後一幕我相信他也看到了麥克,但獄中20年的漢那從沒有怪罪任何事
漢那之所以自殺是因為在死前一禮拜
麥克前往探視他所說的話語讓他心碎
因為在麥克的心底的回憶,是漢那該為那些曾被他關過的猶太人而負責
但在漢那的心中只有對麥克的回憶是最有價的
此時此刻是否會讓人覺得接受教育理念跟法律是否真的不如文盲,更加能夠表達心中的真心
探視自己的內心世界:因為高等教育的麥克內心受衝擊而不敢面對真相,文盲的漢那卻淌然面對無願無悔
法律的審判對漢那是最不公平的事
可想而知,用猶太人屠殺猶太人的做法是希特勒最不人道的
試想今天你是被選中的猶太人要屠殺自己的同胞
況且在戰時,無奈的決擇這些東西不是你我活在平靜安逸生活中能想像的
更不該在20年後被倖存者來定罪
我想一部有趣的電影不是因為他只有沉悶
而是每個人的詮釋角度不同,會得獎也是因為他有價值。
因為我看了這部電影感觸漫多的,
我想在網誌上分享這電影以及原著所要表達的深沉涵意,
但我也不是個專業的影評、書評者,
因為你寫的很好,
所以我想借用你文章的一些內容並融合我的看法打出網誌,
可以嗎??
非常謝謝
覺得凱特溫絲蕾以這部片表現得獎是實至名歸
接連看了他二部片(真愛旅程)看到他的表現真的很令人動容
我想引用版主這篇文章可以嗎?
覺得提到很多點是我沒有想到部分 寫的很棒
也想問問 麥可明知漢娜是文盲 只要說出來就可以推翻罪行
最後卻沒有說
我當時看了 只認為是因為他愛她 所以為她保持她的尊嚴(因為她寧可不說 而認罪)
但是後來想想 也可能是麥可怕說了出來會讓人知道他曾和她有的關係 大好前途就毀了
或是他幫一個戰時納粹作証 是否怕被沾上汙點
愈想自已愈覺得矛盾
無關風與月
我覺得這部電影談的無關愛情,是在探討人的性格及社會階層,以及兩者互相影響的問題!真的很有奧斯卡的角度
其實這並不是情色片
反而是一種藝術極端的片
認真看會很有那種感觸
下次我也來評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