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dow_01.jpg 

人們大部份年輕時候都是為愛走入禮堂,到了中年卻是為了一些與愛與關的因素繼續廝守,我們明知這很荒謬,卻無可奈何,因為這個世界還有其他很多人,沒有人是自由的。知道歸知道,我們都不敢戮破。還是法國人比較猛,敢對婚姻如此不敬,調侃之餘,也博君大笑。

 

這不是一部傻瓜笑料片,而是一部聰明搞笑片,適合智商不低、又有點 cynical 的人士觀賞。什麼叫 cynicism?中文翻譯成「犬儒主義」,不過我至今不知道「犬儒」二字的意思,所以這個翻譯沒有意義。簡單說,cynicism 就是一種玩世不恭的生活態度,對任何價值都帶著一種不屑與嘲諷。 

剛好法國人的 cynicism 是世界第一,和好萊塢那種心中充滿愛、動不動就說「孩子,我愛妳!」、「陌生人,我愛你!」、「路人的兒女,我愛你!」「把愛傳出去」、「把愛找回來」剛好完全相反。好萊塢的溫情電影世界肉麻,看久了會吐,換換法國口味挺不錯的。 

 

我強烈懷疑電影〈渴愛俏寡婦〉是波波(Bo-Bo, Bourgeois- Boheme)的作品。什麼是 Bo-Bo?簡而言之,就是法國那些左派的社會新貴,他們的主要特徵是:政治很正確(反種族歧視、反性別歧視)不說,思想言行叛逆,反制式價值。由於反封建,婚姻制在他們眼中就成了封建主義的象徵,他們多半不婚。(關於Bo-Bo的詳細定義,詳見前文第一夫人的裸照

 

其實不婚已經不是波波的專利,一般的法國人早就將婚姻「去神聖化」了。在一般法國人眼中,婚姻只是一種規範及保障夫妻的權利與義務的實用性社會制度,婚姻與愛情並不是同一件事,以致於法國人崇尚愛情,卻不歌詠婚姻。再說,婚姻和家庭也不是同一件事,法國多的是不婚的家庭和伴侶,他們也多半共育有小孩,這些人還不見得是左派呢。

 

同理,當婚姻因一方的背叛而發生差錯時,法國並不以道德的譴責或法律的懲罰為手段,因此法國並沒有「通姦罪」,而是以權利及義務的補救來解決雙方的權益問題。「通姦罪」是封建社會的產物,它把婚姻神聖化及道德化,因此當有一方違反這個「神聖的誓約」時,公權力要代替另一方懲罰你,甚至報復你。在一個現代化的民主國家,還用「通姦罪」來處理成年男女的婚姻問題,那也真是無以名狀的悲哀。

 

扯太多了,無妨,就姑且當作〈渴愛俏寡婦〉的文化背景說明吧。

 

故事是敘述一位兒子已經就讀醫科大學的安瑪麗,不知道是因為婚姻的彈性疲乏,或是因為有了一個親密愛人而變心,總之,她已不再愛老公。由於安瑪麗一直沒有勇氣和老公攤牌,情人乃利用去中國工作的機會,計劃帶著安瑪麗不告而別,遠走高飛。就在一切準備妥當,兩人即將要悄悄出發之際,驚傳老公車禍身亡,這時親戚五十都前來參加喪禮,眼看出發的日子就在眼前,安瑪麗卻困在喪禮與親友的包圍裡,既找不到機會,也沒有勇氣在老公剛剛身亡的時刻向大家宣佈她已另有心上人,並且就馬上要和他一起去遠方開創新生活。

 

故事的笑料就圍繞在安瑪麗這個變心女人的滿口謊言上,既蹩腳又漏洞百出。更狠的是老公猝逝,安瑪麗一點悲傷也沒有,心裡滿滿都是心上人,她的心不在焉與魂不守舍又屢屢被貼心的兒子解讀為傷心過度,以致她越想脫逃去和情人私會,兒子就越要守候身邊安慰她。 

 

特別是大家在墓園參加入土,這時發生一幕詼諧的插曲,安瑪麗見狀竟然大笑不止,她越想強忍,就越忍悛不住,說著說著就吱吱咯咯笑倒在兒子的懷裡。這一幕之倒絕與挑釁,看得阿姐我差點在戲院當場叫床。 

 

這部作品的厲害之處是從頭到尾盡是笑料,對白既滑稽又黠慧,有效掩護主題意識對婚姻的調侃,鬆懈了婚姻膜拜者的戒心。我在看試片時,一直擔心有觀眾會朝銀幕丟寶特瓶,所幸並沒有。有沒有人看到一半翻臉我不知道,不過現場的笑聲一波又一波,顯然大家也和我一樣看得笑哈哈。 

 

〈渴愛俏寡婦〉法文原名是 Enfin Veuve,英文片名忠於原意,直譯為 A Widow At Last意思是說,終於變成寡婦了,阿母,哇出運啊! 

這部電影修行者與教友不宜,千萬別帶老公去看。建議和知心的姐妹淘一起去,頂好也是春心盪漾那一種。妳知道我在說什麼(眨眼,BlingBlin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馬賽克女郎 的頭像
    馬賽克女郎

    馬賽克女郎

    馬賽克女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