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is.jpg   

美國名導伍迪.艾倫的最新作品《午夜.巴黎》(Midnight in Paris, 2011)顯然是那些文藝青年的菜,包括那些自認是文青的,和那些明明就是、卻又矢口否認者。沒關係,看完本片之後,所有的真假文藝青年就現形了。文青不一定要是真的,認同產生狀態,自認文青者,當然也是文青。

大部份人眼中的巴黎是觀光的、時尚的,浪漫的,是一個屬於男人邂逅女人的地方;但在很多精英人士的眼中,巴黎依然是全球藝文的首都,在菲利普考夫曼的《第三情》(Henry and June, 1990)裡面,巴黎是文學的,也是色情的;在《午夜巴黎》裡面,巴黎顯然也是愛情的,文學的,而1920s的巴黎更是一座文學創作者的失樂園。

本片雖然以愛情故事為包裝,講述一對即將結婚的男女來到巴黎,逐漸發現兩人根本性的差異,終於導致分手。但伍迪艾倫這一次顯然無意在片中強調他的兩性見解,因為兩人的不合一開始就出現了,觀眾也是一開始就能猜到結局。毋寧說,本片是伍迪艾倫這個資深文藝青年對1920s那個他心目中的黃金年代,以及參與那個黃金年代的美國作家的致敬及緬懷,也是一段文學史的回顧,他並將這對來自2010年的美國男女的巴黎際遇,巧妙地溶入了1920s巴黎的美國文學圈。

片中的文學背景是真實的,在那個年代,美國大文豪海明威、費茲傑羅,及活躍於巴黎藝文圈的美國女作家葛秋斯坦都同時旅居巴黎,透過葛秋斯坦的關係,海明威與畫家畢卡索也彼此相識。

本片也承襲了艾迪艾倫在對白上一貫的嘮哩嘮叨嚕哩八嗦,但這一次他的夾議夾敘並不展現在兩性關係的論說上,這一次,身兼導演及編劇的伍迪艾倫藉由大作家之口,論說文學與人生的各式關係,包括愛與性。

伍迪艾論更表現了一貫的自戀,喜歡在片中投射自己,他不但借文豪之口議論人生,也給寫作之路上摸索的新人們一點精神上的指引,連飾演那位文學新人的歐文威爾森都與他有幾分神似,講起話來也像伍迪艾倫一樣結結巴巴、上氣不接下氣。

除了上述那些美國作家,寫下《北迴歸線》的亨利米勒也於1920s末期停留巴黎數月,1930年甚至移居巴黎。不過米勒當時還是沒沒無聞的文學小輩,而且落魄潦倒,成天流連在妓女戶。

電影《第三情》就是講述米勒和妻子珍,以及法國女作家安娜伊絲.寧(Anais Nin)的三角關係。由於故事是根據安娜伊絲的日記所改編,而安娜伊絲又是個情色作家,因此故事的風格也飽含文學與色情,為巴黎的文學性格增添了另一重風貌,看完《午夜.巴黎》之後,真假文青也不宜錯過《第三情》。

《午夜.巴黎》的配樂傑出,十分吻合1920s的時代氣氛。湊巧的是,《第三情》與《午夜.巴黎》都同時以法文情歌〈Parlez moi D’amour〉(對我說愛)做為重要配樂,前者以之為片尾曲,後者拿它做為重要插曲,只不過後者只有音樂,沒有歌詞。

故事的結局頗算巧妙,新人作家和未婚妻分手之後,決定繼踵文壇前輩們留在巴黎追尋文學之夢,那位跟蹤他的私家偵探則誤入十八世紀的羅浮宮,偵探的下場令人噴飯,是艾倫電影少有的頂級笑料。 (本文版權所有,嚴禁轉載)



 

 

站內相關閱讀:不朽的情歌〈Parlez moi D’amour〉與電影《第三情》

 

娛樂價值:★★★★
人文深度:★★★★★
劇本        :★★★★★
對白        :★★★★☆
演員        :★★★★
整體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馬賽克女郎 的頭像
    馬賽克女郎

    馬賽克女郎

    馬賽克女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