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永康街知名餐廳「秀蘭小館」旁邊有一棵島榕,每逢隱花果成熟的季節,都會落果滿地,我每天買菜都會途經那裡。每年此時,總是看見滿地落果才發覺原來享用隱花果的季節又來了。那棵島榕的果實是好吃的,可惜長太高,隱花果掉落後都破碎不堪,無法享用。(上圖為島榕成熟的隱花果,是我的夏日零嘴)
島榕(Ficus virgata)是桑科榕屬,與愛玉(Ficus pumila var. awkeotsang)及無花果(Ficus carica)是同屬近親。成熟的隐花果是深紅或紫紅,果肉變軟,滋味酸酸甜甜,口感近似無花果,不但深受鳥類的喜愛,也是我很喜歡的零嘴。
但其隱花果的美味指數也有個別差異,有些植株的果實頗為可口,有些則毫無味道。至於鳥兒會不會分辨島榕的果實好不好吃,這就要讓鳥兒們自己來回答了。
島榕是台灣原生種植物,分佈在500公尺以下的低海拔地區,因此人跡之處也常見它的蹤影,應該都是鳥兒們播的種。在市區,只要留心它的蹤影,總會時不時發現它的存在。它有時是正常的獨立植株,有時會長在牆上,有時會附生在其它樹木上。
我最近發現中正紀念堂週遭的都更綠地長了好幾棵,此時又正是隱花果成熟的季節,因此每逢騎U-bike途經那裡,總會停下腳步採收一些,才心滿意足地繼續往前行。
島榕的嫩葉據稱也可食,不過我從未嘗試,因此也沒什麼心得可以分享,有興趣者可自行嘗試。它的可食性可是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掛保證的,相關說明點這裡:http://fhk.nmns.edu.tw/evey/index.asp?m=99&m1=3&m2=97&id=108
對了,成熟的隱花果不必剝皮,可以整顆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