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第一次在台北山區發現這種污白色的中小型真菌,從它的外觀和氣味,我直觀的判斷是雞油菌屬。但從現有的網路資源,我找不到它可能的種名。稍早在網路上找到中文的「醫源世界」網站有所謂的「傷鏽雞油菌」(Cantharellus ferruginascens),其敘述如下:

子實體小。菌蓋直徑2-6cm,最初似塊狀或扁半球形,邊緣捲曲,後期近扁平,中部下凹,周邊波狀突起或上翹至瓣裂,表面似蠟質,汙黃色,奶油色至赭黃色,傷處成赭鏽色。菌肉厚,汙白色至乳黃色,氣味溫和或具有一種使人愉快的香氣。菌柄短粗,長2-4cm,粗1-2cm,往往上部粗,表面汙白黃色。菌褶延生,棱狀,分叉或交織。」(連結點這裡

這個敘述除了菌柄的粗細不符之外,完全吻合。還有,菌柄是中空的。至於尺寸,少數確可長得稍大,菌蓋與高度同達6公分。

至於棲地,醫源世界寫著「夏秋季在或高山灌叢或苔原地上散生、群生或形成蘑菇圈。」我想這個參考就好。我發現的生態環境是陽山區海拔約300公尺的林地上,它們散生、群生或聚生(本人亂用的詞彙,意謂多朵擠在一起),出菇的數量很可觀。

與Cantharellus ferruginascens非常相似的還有Cantharellus alborufescens,但後者從圖片上看不出大小,且維基百科說它「傷後會迅速變紅」。我所發現的雞油菌受到外力之後會緩慢變成鐵鏽色,並不是變紅,所以就姑且將我發現的雞油菌賜名傷鏽雞油菌(Cantharellus ferruginascens)吧。當然,如有看官指正就再說囉。

不過我後來仔細檢視圖片,發現所謂的「傷鏽」有點牽強,數十張圖片裡只有一兩張有疑似傷鏽,於是2019年夏天我決定再次查訪。老天眷佑,菇菇如期出現不說,而且數量不少。再次檢視,發現它並無傷鏽的現象,先前圖片裡的污漬應是林地上的污泥所致,而先前所謂「受到外力之後會緩慢變成鐵鏽色」是錯誤印象,因它的菌蓋與菌褶有部份會呈現污白黃色,而非外力所致。

所以,問題又回到了原點,菇菇的種名依然沒有答案。但因先前誤為傷鏽雞油菌,因此有必要再說明一下,請勿受我誤導。日後如有新發現,再來更新說明。這次特別拍了影片供菇友們檢視(見最上方影片)。                                                                                                             

 

01.JPG  

 

 

 

02  
(02. 圖一的傘下照)

 

03  
(03. 棲地照)

 

04  
(04. 圖三的傘下照,先前誤以為是受到外力而變為鐵鏽色,再次查訪發現它可能只是污泥)

 

05  
(05. 它也可能長這樣)

 

06  
(06. 上圖的傘下照)

 

07  
(07. 傘面和傘下為污白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馬賽克女郎 的頭像
    馬賽克女郎

    馬賽克女郎

    馬賽克女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