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要談血統純正的美食電影,就來談談第60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芭比的盛宴〉(Babette's Feast 1987)。開眼電影網的劇情簡介指出這部丹麥電影是飲食電影的鼻祖,我對電影史毫無研究,無法評斷,不過這部電影獲得奧斯卡光環的加持之後,飲食電影此起彼落,食物成為電影喜歡取材的顯學,倒是真的。
本片花了三十分鐘講述一對丹麥姐妹花的過往,以及她們被上帝蹉跎的青春,與食物毫無關聯。就在三十分鐘處,從法國逃難而來的芭比出現了,她請求丹麥姐妹花的收容。直到有一年,芭比中了彩票,贏得一萬法郎的彩金,為了報答丹麥姐妹花的收留,她請求姐妹花允許她用自己的錢為姐妹逝去的牧師父親舉辦一場追思盛宴。
本片最可觀之處,在於芭比準備盛宴的過程,再者片中的菜單都不是一般常見的法國名點,而是會令保守食客張口結舌的生猛食物,例如甲魚湯和鵪鶉塔。在片中,甲魚是一隻活海龜,鵪鶉塔的吃法則是先咬破鵪鶉頭,吸吮顱內的腦漿,再吃鵪鶉肉………。
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回頭再看這部電影,真會感嘆時代在變,環境也在變。這部電影如果今日才問世,相信戲院外面會有不少動物保育者和反暖化派人士(他們主張少吃肉類救地球)舉牌抵制;素食主義和養生者看到片中的菜單,大概也會縐眉搖頭;那道鵪鶉塔料不定也會被英國人票選為世界最噁心的食物,而輪不到我們的臭豆腐了。
不過讓我縐眉頭的,倒不是片中的菜單,而是裡面的宗教哲學。我是無神論者,看到善男信女大談上帝,一切凡間價值最後都會在上帝的伊甸園裡得到真正的裁判等等等等,Oh, my God!吃飯就好,不談上帝行不行?
當然啦,本片真正的主題,還是藉著一場法式盛宴,對清教徒主義的簡食思想做了直接卻委婉的批評。而且我比較聰明,懂得舉一反三,馬上想到孔老夫子的名言「君子遠庖廚」,雖然士大夫對孔老夫子的聖訓向來陰奉陽違,拿公款大吃大喝酒池肉林向來是官場習性。這部電影卻告訴我們,可口的食物使人開懷,也會讓人敞開心胸,甚至能使小奸小惡的人士一笑泯恩仇,是絕佳的社交工具。哈哈,孔老夫子躺著也中槍。
因此,觀看這部電影唯一的心態,就是將它當成一則食物的寓言,不要對劇中的故事及芭比的菜單太認真,心態太嚴肅的話,劇情的合理性恐怕通不過檢驗,芭比的菜單也會嚇退一群人。再者,它是否能夠代表法國的極緻美食,也不無疑問,至少我的法國親友都不認為片中的菜單具有代表性,毋寧是吸睛用的特技雜耍罷了。
本片的節奏安靜而低沈,並不合好萊塢的口味,我認為它的整體表現也沒有精彩到足以在奧斯卡外語片摘冠的程度。它會獲得評審的青睞,恐怕在於它的飲食題材和主題意識在當時的電影工業裡顯得清新而獨特,在眾多角逐者當中,很容易脫穎而出。畢竟能入圍奧斯卡外語片的電影,都是各國的最強片,在強片環伺之中,題材特別的電影最容易贏得關注,也最能給人新鮮的觀影感受。 (本文版權所有,未經授權勿轉載)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