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4a533aaa6dd64   

好好的一部電影,又來個和主題不太相關的芭樂片名,繼「東京愛情故事」大賣之後,去年就來了個「巴黎愛情故事」(Paris),今年又有了「紐約愛情故事」(Two Lovers),不知道哪天會不會有「非洲愛情故事」或「叢林愛情故事」?

 

這些年,「愛情故事」、「真愛」、「愛」等字眼已經變進口電影的瘟疫片名,我是電影產業的外行,不清楚片商翻譯片名的法則,不過上述字眼無所不在,就表示片商們相信電影片名裡面只要有「愛」、最好是「真愛」或「愛情故事」等字眼就比較會賣。所以片名切不切題,一點也不重要。 

 

太多了就是離譜,不知道為什麼觀眾從來不生氣,是因為英文程度太差?看不懂原始片名所透露的意涵,只好任片商隨便亂翻?

 

說實在的,「巴黎愛情故事」的片名嚴重干擾我對劇情和故事的解讀。這部電影裡的人物固然都汲汲找愛,但我怎麼看,他們找愛的行為不過就是現代生活裡的浮光掠影和眾生相,並不是電影的重心。這部電影的主題,其實就如紅磨坊舞者 Pierre 最後搭乘計程車前往醫院進行換心手術途中,對巴黎街景進行最後巡禮時所說的:「這就是巴黎,沒有一個人是快樂的,人人都牢騷滿腹,並且以此為樂。」顯然在 Pierre 眼中,不快樂的只是人們,巴黎其實是美好的。 

 

我一直覺得全世界最美麗的巴黎存在於美國導演菲利普考夫曼所導演的〈第三情〉(Henry And June, 1990裡面,那是個多情浪漫的巴黎、情色的巴黎、藝術的巴黎、文學的巴黎、不食人間煙火的巴黎,那個巴黎只存在於電影和小說的藝術影像之中,是外國人眼中的巴黎。然而光是這樣的一個巴黎,就足以鑄造世人對巴黎的主觀印象,以為巴黎就是浪漫多情的。其實一點也不,巴黎和全世界所有的大都會一樣,都有屬於市井小民生活上的艱辛與說不完的歡喜與哀愁。

 

Paris〉是正港法國人拍的電影,電影中的巴黎自然是真實的巴黎、生活的巴黎、在地人的巴黎,而不是異鄉人眼中的浪漫巴黎。故事中的人物龐雜,上自大學歷史教授、他的建築師弟弟,以及在社會保險局擔任小職員的單親媽媽和她在上空舞廳擔任舞者的弟弟,下至在大樓清理垃圾的非裔黑人以及在他家鄉做著法國移民夢的弟弟。劇中的人物涵蓋了高級知識份子、高級白領、小中產階級以及在下層社會掙扎的非裔移民,還有很多與他們的生活發生關聯的人物。

 

要處理這麼龐雜的人物各自的歡喜與哀愁,本來就不是容易的事,因此電影開端的架構非常鬆散而顯得沈悶,直到導演慢慢將這些人物之間的關係網絡串連起來,才開始比較進入。而因為人物龐雜,不可能一一深入處理這些人的世界,這部作品的風格自然是浮光掠影式的,透過每一個人物幾個象徵性的際遇,就點出這些人物生活的特徵,這是導演的厲害之處。

 

其實如果你在巴黎生活,你會發現巴黎並不特別多情,也不特別浪漫。因此故事中的每一個人物的愛情都很平凡無奇,並不特別戲劇化或浪漫。說不定你在台北或高雄碰到的男人與女人,要比巴黎的浪漫許多。在一個生活費用很昂貴、充滿謀生的壓力、到處都是陌生人的大都會,人是浪漫不起來的。

 

有一個鏡頭非常具有象徵性,那個在社會保險機構任職的單親媽媽有一天在櫃台試圖瞭解前來求助的遊民的困境,忽然接到弟弟身體不適的消息,於是丟下手邊的工作對遊民說:「對不起,我的同事會來幫你。」遊民當然知道不會有人來幫忙他,於是苦笑了一下,就起身離去了。這個鏡頭充份說明在巴黎的公家機構辦事的困境,你不但要等很久,也沒有人真正在乎你的問題,他手邊有事,丟下你就離去了,之後會不會有人接手處理你的問題,擲杯問神吧,也許會,但是要等很久。

 

〈第三情〉的巴黎和〈Paris〉的巴黎,是很有意思的對照。哪一個才是真正的巴黎?那要看你身處哪一個階層,哪一種職業和哪一種心態,更關鍵的是,你擁有何種財力?巴黎的面目太複雜了,不可能用一部電影就說盡。其實哪一個大都會不是?台北何嘗不是?

 

(七月七日寫於巴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馬賽克女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