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最受歡迎的可食菇都是土生,像是牛肝菌、雞油菌、羊肚菌,就更別提松露了;台灣最常見的可食菇幾乎都是木棲,像是香菇、鮑魚菇(秀珍菇)、金針菇、木耳和銀耳。很久沒介紹好吃的野菇了,今天就來介紹口感一級棒的茶色銀耳。
這是稍早隨台北縣攀登協會去爬高腰山、美鹿山O型走的戰利品。雖然那一趟因體力不支又誤抓枯草而跌落山坡,又餵飽一隻螞蝗,被折騰到七葷八素(詳見高腰美鹿山驚魂記),不過能紀錄到這朵美麗的木生可食菇,也算是小小的安慰。
茶色銀耳的外型看起來像花瓣狀的木耳,但它不是木耳科,而是銀耳科。木耳或銀耳科的菇菇都沒什麼滋味,其實是無味,它好吃在口感,因此採菇之風盛行的歐洲人對木耳或銀耳都興趣缺缺。不過沒關係,口味這東西本來就有文化上的偏好。
根據遠流圖鑑的敘述,它是野外常見真菌,世界廣佈,四季均可於低、中海拔闊葉林的腐木上見到,株體約4~10cm寛,重瓣狀,呈茶褐色。
(茶色銀耳是木棲真菌,只長在木頭上)
(野外的木耳或銀耳都有很多灰塵,要泡水好幾個小時,或用牙刷刷一刷)
(真像一朵花)
(用龍眼乾煮了一碗甜湯)
本圖文版權所有,僅刊登於〈馬賽克女郎〉,謝絕轉載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